第440章 【论死】(1/5)
凡公审之前,必先上演《白毛女》。>
话剧版本,只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让宣教员迅速学会这部戏。>
若是人手充足,则是唱大戏,也即戏曲版《白毛女》。>
明朝初年,元杂剧盛行全国,被俗称为北曲。>
明代中期,南曲逆袭,弋阳腔、青阳腔、徽州腔、太平腔、昆腔迅速流行。>
昆腔经过标准发音改革之后,被誉为“官腔”,念白全部使用官话。其余剧种迅速跟进,也纷纷采用官话念白,因此名角必为普通话高手。>
到了明末,南曲统治全国,又分为南方腔调和北方腔调。>
北方腔调,以弦索腔、梆子腔为主。其中,鲁豫两省的女儿腔、姑娘腔、罗罗腔属于弦索腔。秦腔也已发展壮大,被归类为梆子腔一脉。>
南方腔调,以昆腔、高腔为主。其中,高腔由弋阳腔、青阳腔等诸多南腔混合改良而成。>
南腔北调,就此成型,乃后世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的祖宗。>
山东不需要太多演出,因为地主士绅都过不下去了。分田也不会受到地主阻挠,无主之地太多,百姓得到田产之后,就算地主家里有田,又有几个农民愿意佃耕?>
说实话,便在山东有万亩良田,接下来一两年也只能荒着。>
孔家属于异类!>
异类自然要重点照顾,被派往曲阜的宣教官,人人都会唱大戏。>
他们此时唱的是高腔,山东百姓也能听懂。>
一部《白毛女》还没演完,看戏的百姓已经沸腾。幸福多种多样,悲伤总是相同,白毛女的遭遇,也能引起曲阜百姓的共鸣,这里的孔老爷就是无数个黄世仁。>
有人痛哭哀嚎,有人愤怒唾骂。>
“带恶奴孔林!”>
公审大会,早就有了套路。>
对付地方大族,不能直接公审士绅。因为有些士绅伪装得很好,甚至还颇有善名,一切恶事皆为家奴所做。>
必须先对恶奴进行公审,再由恶奴攀咬出士绅。>
最后必然变成狗咬狗的局面,士绅与恶奴互相指责,将百姓的怒火彻底点燃。>
那个叫孔林的家奴,被拖到公审高台上,两腿发软噗通跪下。>
宣教官举着铁皮喇叭,指着此人说:“孔林本姓杜,原为东昌府泼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