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315、《讨史檄文》(3/4)

风越来越大。

史从云除了陪老婆孩子,处理政务,还经常去汴河边的大营中看神火军和各军的配合训练。

一月底,王溥完成在河北的任务,成功回来,从河北百姓手中收购大量粮食,然后存储在黄河边的国家大仓中,也有一部分押运回来,存储在大梁城东南的永丰仓中。

开封到洛阳一段及其附近的黄河,因为靠近河边,自身是战略要地,从汉朝到唐朝就有不少国家仓库。

当初东汉末十三路诸侯讨伐董卓,主要的几路大军聚集酸枣,就因为黄河边上有当时国家的大粮仓敖仓,能为大军提供粮草。

作为农业国家,古代中国的粮仓制度早在周朝就开始不断完善,到秦朝发展到新的高度。

到隋朝,出现了义仓。

义仓号称是一种朝廷调控的手段,就是官府设仓,平时百姓丰收年吃不完就上交粮食给义仓,官府记录好,谁交了多少粮。

等饥荒或者欠收的年头官府再按上交多少给百姓返粮。

听起来美好得不得了,但结果不用说都能想到。大量义仓粮食被朝廷,被官员侵吞,贪末;义仓成为引发隋末大量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谓隋朝能宏观调控粮价的吹嘘是根本不存在,因为隋朝不是出钱收购百姓的粮食,而是百姓吃不完粮食自愿上交,是记账,不给钱的。

一旦百姓毫无保留的交出自己的财产又没获得相应报酬,只有一张空头支票,结局就已经注定。

既然能白得,谁愿给钱?人性是经不住考验的。

这和秦国在河北用钱收购粮食控制粮价完全是两码事,河北百姓立即就能拿到卖粮食的钱,而非朝廷的空头支票,这样他们也不用担心隋朝那样的惨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次根据王溥回报,从河北百姓手中拢共收购粮食九十二万石。

史从云下令,其中五十万石不需要动,就存储在黄河北面的一个转远大仓中,剩下的四十二万石,顺着水路运回大梁,存在永丰仓。

同时蜀地打仗时府库中也缴获大量粮食,顺着水路运回来,半年多运了六十万石左右的大米,剩下的史从云下令不再运输,因为成本太高。

这几年来,河南,河北,淮南,山东等地都开始恢复起来,就像今年的河北,已经是接连三年大丰收。

国家的元气正在恢复,因为契丹人已经很久没有大规模往南用兵,烧杀抢掠对百姓生产和生活大规模破坏的事快十年没有发生。

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家正在持续恢复。

转远仓并不是永久仓,但史从云放五十万石在黄河以北,还是在转远仓中,是因为他很快要出兵北方,并不准备长期存储。

计划已经定下,接下来无论如何他都必须解决李筠问题,北汉问题。

史从云对王溥一番褒奖,赏赐他十万钱,同时把一件自己穿过的旧衣服赏赐给王溥。

......

史从云登基半年之后,大臣们都慢慢发现,几个宰辅高官,都越来越喜欢穿旧衣服了。

百官不解,纷纷猜测其中玄机。

有人觉得是官家喜欢节俭,喜欢穿旧衣服的人;有人觉得是宰相们提倡节俭;无论是哪种,效仿者越来越多,百官逐渐开始已节俭为荣,兴起一种新风气。

这件事自然是史从云的阳谋。

贪腐是秦朝建立后面临的另一个巨大问题。

如果说历朝历代的贪腐是满足自己的私欲,那五代十国以来的贪腐就是成惯例了.......

因为改朝换代太快,所有上岗的官员想到的都是趁着还当官,赶快捞一把走人,谁知道这国家还有几年?

这种风气给百姓和国家造成了非常大的困境。

赵匡胤登基后杀了很多大臣,但他杀的不是旧臣,也不是功臣,而是贪官。

史从云这招阳谋也是跟老赵学的。

老赵也想过招,自己带头俭朴,用周世宗留下的旧轿子,皇宫只有两百多宫女,经常穿旧衣服,连吃饭也要省,可大臣们不愿意啊。

所谓上行下效,虽然不能做到水至清,但如果多数大臣都做出表率,时间长了肯定能一定程度改善五代十国以来贪腐成风,敛财聚财的官场风气。

除了杀,老赵又想了一个又损又高明的阳谋。

就是经常把自己的旧衣服赏赐给大臣,还要一脸认真的交待,这是朕穿过的。

大臣们纷纷觉得受宠若惊,加之是皇帝赏赐的,怎么能不穿呢,以后经常穿旧衣服了。

慢慢的,发现很多高官都开始“俭朴”了,下面的官员或是跟风,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妖孽缠身:冷漠总裁放了我 重生为官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我,雨化田从镇压大明开始 全能召唤师 位面走私大亨 征服者之路 妖娆召唤师 邪帝放肆宠 吸血王妃 and 妖孽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