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和杜甫同岁(1/2)
“天上不会掉馅饼……”>
“我知道,这些人就是想糊弄我们买东西,我们只要坐在那里不听他们吹牛,等着领东西就好。”姜禾擀着面皮,一副不在意的口气,她一坐下就想走来着,只是想看看是不是真的送鸡蛋。>
许青没说话了,认真拌自己的馅,肉是在菜市场就被绞好的,回来后混上姜末再剁一下,这是姜禾试了几次选定出来的最好吃的做法。>
剁好的肉馅加上调料,和大葱混合在一起用筷子搅拌,馅料的味道就出来了。>
据说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羊肉、胡椒等)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因为包裹的样子像耳朵,所以叫‘娇耳’,也叫‘祛寒娇耳汤’,后来有点拗口,就念成了饺子。>
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纪念张仲景,和端午吃粽子纪念屈原一样,只是粽子不常吃,而饺子常吃,纪念医圣这回事就没屈原那样耳熟能详了。>
“那些枕头真的能治病吗?”过了一会儿,姜禾又问。>
“你不是知道那是糊弄人的吗?”>
“就是确定一下。”>
“相信你自己的判断,有时候吃一下亏也没什么。”>
许青把馅拌好,站起来把手洗干净,凑到姜禾旁亲她脸颊一口,然后又退到一旁小马扎上坐着等她包饺子。>
其实刚刚看到姜禾发的微讯以后,他很希望姜禾能上一次这种小当,可以避免以后吃大亏。>
没有上过当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聪明如他,在上学时也被骗去当过打字员,损失了几十块巨款,后来痛定思痛,再也没上过类似的当。>
姜禾无动于衷。>
继续擀面皮。>
她嘴角抿起来了。>
“我从来没想过会这样。”>
“哪样?”>
“拿着擀面杖做很好吃的饺子,然后你帮我拌馅,拌好再偷偷亲我一口。”>
闪过心间的,是背着布兜,在树林里靠着树,拿着饼子用力咀嚼,手边立着长剑,警惕而又专注地观察着周围动静。>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厨房,屋子,生活。>
好像只是一眨眼,那些前尘往事都已经甩到身后了。>
“我们那时候的房子是用泥砖砌的,把河泥放进模子里,晒干以后就会变成砖,然后砌起来,上面堆上厚厚的一层树皮和茅草那些东西,墙裂了就用泥巴混上草屑糊上。”>
“要经常修?”>
“不修的话就会垮掉,如果一两年没住人,再想住的时候就得大修一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你也会作诗?”>
“没,这是杜甫的,他也是唐朝人,诗圣来着……我看看啊。”许青摸出手机搜一下,奇道:“和你差不多同岁,你过来的时候他刚好十六,束发之年。”>
“诗圣?很厉害吗?”姜禾听这名字就感觉不简单。>
“非常伟大,你在的那个时代就非常伟大……现在国外有许多地方还叫唐人街,就是因为历史因素流传下来的,那时候是真的强。”>
许青点着手机,“后来天宝十四年,也就是755年,你没过来的话应该近四十岁了,风韵犹存……咳咳。>
那时杜甫当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看守兵器盔甲,管仓库的,十一月回奉先,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然后他作出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姜禾手上动作慢了一些,回味片刻,长长叹了口气。>
“伟大的人,都有与他们伟大相匹配的经历,我们做个小平民就好。”许青摇了摇头,果然还是咸鱼舒服。>
“同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那时候内忧外患,开元时候虽然出现盛世的局面,但也加速土地兼并,以致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迁徙流亡,再加上这俩人造反,乱世就来了……”>
“别说了。”>
姜禾想不出自己四十岁的时候是怎样一个战乱的世道。>
也不敢去想寨子里的大家在那时怎样熬下去的。>
“亲我。”>
“啊?哦。”>
几分钟后,许青扯着衣服扭头看看,背后两个白白的大手印,都是姜禾双手上的面粉沾上去的。>
“那些都过去了,不管好的坏的,都是千年前的事了。”>
“嗯。”>
“来,我帮你包,你教我。”许青把小马扎拉过来,打算跟姜禾共同劳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250次突袭:隔壁住着女汉子
我在尊魂幡里当主魂
纸上谈婚,豪门佳妻不好追
我在末世有套房
张若尘池瑶
陈平江婉富豪继承人
豪婿
女尊之小乞丐
星路华娱
贪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