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李言再出城,密信入长安(1/2)
“侯将军,受教了。”>
虽然侯君集所说的东西李言并不在意,但这不妨碍他做足态度表示尊重。>
抱拳行礼后,李言便准备开口,诉说棉花之事。>
“将军,我今日出城除了遇到突厥之外,还寻到了一种万分特殊的白叠子,其应该于我们丰州军有大用。”>
李言把话题引入了正轨,他今日出城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棉花,打突厥只不过是顺带罢了。>
“白叠子?”>
侯君集略微懵了一下,这东西他知道啊,这是从丝绸之路传来的一种观赏植物,开花异常洁白,长安就有不少人喜欢种植此物。>
侯君集挺纳闷,他完全想不通一种观赏性植物怎么会对军队有大用。>
李言很清楚侯君集为什么疑惑,如今大唐确实有少量棉花种植,但那只是做为观赏植物罢了,唐人并没有察觉到棉花有制作成衣物抗寒的能力。>
毕竟如今传入大唐的棉花品种结出的棉花数量极其稀少,并且由于其来自丝绸之路导致其价格不菲,自然无人将之制成衣物。>
“侯将军,我今日在城外寻得的那种白叠子,产量几乎是寻常白叠子的数十倍!我曾经听一些商人说过,在西域有些贵族会将白叠子以步匹包裹,制成棉衣,保温抗寒效果极佳。”>
李言半真半假的举例说明,很是直白的点出棉花制成衣物的抗寒之用。>
他相信,以侯君集的军事眼光,自然会清楚一种能制成衣物帮助唐军抵御严寒的植物有多大的用处。>
“你说什么?白叠子能制成衣物抗寒?你且详细说说!”>
侯君集瞳孔微缩,他镇守边关已久,深刻的知道北方冬日的难熬。>
每年冬日,即便是他这个守城主将都要保守酷寒袭扰,寻常将士更是没有手段抗寒,并且还要固定轮值守卫城门,那简直是一种莫大的煎熬。>
“将军,据我观测,这种白叠子若是有人种植,可亩产四百斤上下,且大概一两斤白叠子便可制作一棉衣……”>
李言详细的给侯君集阐述,他注意到,伴随着一组组数据的说出,侯君集的眼神就愈发明亮。>
“不如由我率领一营人马出城,亲自采摘这些野生白叠子,并且收集种子。”>
李言趁热打铁,争取早日得到侯君集的命令率人出城收取棉花。>
毕竟棉花这种东西可不是在这个时节、这个地点能够生长的,万一拖的时间久了,李言生怕那些棉花植株会出问题。>
“行,此事便交给你了,务必要取回那种白叠子的种子!”>
侯君集的目光还是足够长远的,很是清楚这种特殊白叠子的战略性作用。>
“是,将军!”>
李言赶忙接令,然后赶紧趁着吃饭的点还没过去快速跑向了炊烟升起的方向。>
二十分钟后,李言甚至都没来得及清洗自己的铠甲上的血迹,就点满了自己一营的全部人马,带上板车、绳、布等运输物品急匆匆的离开了城池。>
……>
于此同时,丰州的另一边,此地是程咬金率领的三千人暂时驻扎的地方。>
程咬金在急忙赶回将营后便急忙亲自提笔开始写信。>
“陛下,臣自领命赶往丰州后,兢兢业业……”>
“然,今日臣在见到献练兵之法、斩突厥立功人李言之际,忽然发现一物……”>
“臣当年未曾寻得之失,终于见果……”>
如此场景若是让外人看到,必定会惊掉下巴!>
这还是那个莽夫程咬金吗?这个提笔就是一篇流利小作文的人真的是那个在朝堂上只会骂骂咧咧、阴阳怪气的程咬金吗?>
只见程咬金的这封急信文章结构清晰、表意直白,根本没有半分程咬金这浑人的影子。>
此文开头便突出了他带兵之尽责,行军之艰苦。>
其次的正文内容万分详尽,说明了他与李言的接触以及那枚玉佩的情况。>
最后,程咬金没有求取任何功劳,反倒是不断怪自己当年的失责,没能尽早寻得这持有玉佩的人。>
当然,若说这封急信有何处能看出这是程咬金写的话,那就只能是那奇丑的字迹,以及满篇的通假字(错别字)。>
“程处默!给老子滚进来!”>
程咬金一嗓子就喊来了自己的亲儿子,如今程处默正在程咬金的军中任职亲卫。>
“爹……将军!”>
程处默麻溜的进入将营,他很清楚自家老子的习惯,一般这种直接开骂的形式八成是有事要吩咐。>
“你亲自带人,将此信送回长安!切记,绝对不容有失,务必要陛下亲启,若是出了差错,你也不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太古龙神
被偏执神明盯上,娇软人类杀疯了
快穿白月光:男神抱一抱
入赘女婿
你是我另一个粑粑吗
当官要会抱大腿市委一秘
万人嫌大师姐惨死后,全宗门悔了
苍天万道
我的母亲是大帝
三国新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