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总攻开始(1/3)
章武十一年初,大汉依旧按照它该有的轨迹运行着。>
陈暮稳坐内阁,掌管着天下政务。>
最新传来的消息,扬州江南河段工程终于于今年年初完工,完成了长江与钱塘江的通渠。>
这样整条京杭大运河经过六年的开挖,如今已经通了大部分,南方可以实现基本通航,>
现在大运河就只剩下最难的河北永济渠段工程还未结束。>
之所以六年完成大半的通渠工作,是因为除了永济渠和江南河以外,其余的河段都是原有河段的疏浚,工程量并不大。>
像山阳渎就是邗沟,通济渠则连通了鸿沟、蒗荡渠、睢水、泗水、大野泽、沭水、汴水等河南徐州十几条河流,往西北可去洛阳,北上可往永济渠,东北可去青州。>
南阳渠则沟通淯水、汉水、颖水、汝水、蒗荡渠、汴水等等。还有云梦渠,利用澴河做沟通淮河上游与长江中游的水渠,>
广州渠自然是利用灵渠。>
可以说除了永济渠要斜着挖大半个河北比较费劲以外,其余河道基本都只是疏浚以及扩充加固,工程量远比重新开挖一条河小得多。>
事实上后来隋炀帝挖京杭大运河的时候,也没有用多长的时间。拢共也就花了六年,并且还是一次性完成全部通航工作。>
但那是属于急功近利的情况下,隋炀帝征调的民夫超过五百万,真正的劳民伤财,工程量比修万里长城还大。>
秦始皇修个长城和骊宫都造成了不小动荡,更何况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修一条数万里的大运河?>
所以隋朝灭亡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陈暮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不敢急功近利,即便是在国库充足的情况下,也是一步步来。先易后难,集中把河南以及江南地区开挖,再挖河北。>
按照内阁初步估计是在十年内完成基本通航,十五年完成全面通航,>
预计要比隋炀帝多花九年时间。>
不过大家都是修河挖渠,大汉与隋唐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
大汉的京杭大运河工程量要比隋唐的京杭大运河工程量大了不少,比如荆州南阳河段就是多出来的工作。>
征调的民夫同样超过四五百万人,>
波及范围遍布整个大汉,但却不会动摇国本。>
因为这项修河工程,本质上来说还是以工代赈。>
民夫属于招聘制而非强征制。>
而隋炀帝修个河,属于强行征调,在修的工程当中,居然死了二十五万人,劳民伤财不说,基本把他爹杨坚打的底子几乎修了个光。>
这里面的差距,显而易见,就是一个经济学教授与一个连基本理财都不会,甚至攒钱都不会的普通人之间的差距。>
只是大汉的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即便可以在未开发的年代满世界挖矿,也要付出时间和成本。>
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选择以工代赈,也需要一个国家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底蕴。>
如果仅仅只是从挖矿来说的话,按照初步预算,运河的直接成本花费要超过数百亿的大汉铜宝,>
换算成银元的话,也要超过数千万银元。>
因为初步解决粮食危机之后,大汉各地的物价已经开始大幅度降低。>
在汉朝鼎盛时期,>
一石粮食最低的时候是西汉汉景帝在位期间,“谷石五钱”,也就是120汉斤稻谷只要五枚五铢钱。>
这也是为什么说文景之治是汉朝最好的时代。>
到东汉之后,鼎盛时期为明章之治,根据出土的《敦煌汉简》记载:“人麦二石九斗,直泉二百卅”。>
可见东汉鼎盛时期,粮食一石价格也是比较低的,大概六七十钱一石,而且这还是《敦煌汉简》,记载的西凉玉门关一带的物价,若是内地会更低。>
而现在随着廉价粮食进入大汉市场,红薯玉米土豆等产量惊人的作物出现之后,粮食价格自然也是水落船跌,一路飞流直下。>
最近洛阳的粮食价格已经跌破了十六枚大汉铜宝一石,马上要向着个位数一路俯冲,有接近文景之治的趋势。>
所以挖运河的工人工资其实并不高,在粮食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每名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是八百到一千大汉铜宝之间,不到一枚银元的样子。>
但即便如此,这个收入也已经非常丰厚了。>
因为如果把大汉铜宝和五铢钱对等的话,按照《居延汉简》和《九章算术》的记载,当时一名大汉百姓的年收入也仅仅3000-5000钱之间。>
而当时的粮价却在100-200钱波动,到桓帝之后,粮价已经开始飙升,往220以上走,汉末的时候,普遍在50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之贵女逆袭
盛世狂花
风水大宗师
穿越归来成男神
反琼瑶之总领太监
敌谍一生
不装了,其实我带的是特种部队
双喜盈门
快穿游戏加载中
神巫丑妃:冷王霸宠九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