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挨绊儿(1/3)
如果说京城证章厂是不经意间被撞伤了腰,才开始一蹶不振的。>
纯属是被历史误伤的话。>
那么其他的传统工艺美术厂家止不住的往下出溜儿。>
就只能说是被历史刻意针对,故意绊倒的了。>
而且是爬起来就伸腿绊倒,爬起来就绊倒!极为恶劣的那种情况!>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
虽然建国之后,京城工艺美术行业对国家经济做出了实打实的贡献。>
但整个行业的命运却相当坎坷,屡屡遭受历史的戏弄。>
在生存问题上,一直面对着极为艰难的处境。>
还别说什么保护和发展了,能保住技艺,不失传断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绝对是一件一提起来就让人相当郁闷与无奈的憾事。>
毋庸置疑,工艺美术行业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累。>
尤其是京城工艺美术,更是因为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雄厚的历史根基,反映出我国工艺美术技艺的最高水平。>
这话可不是瞎说的。>
从辽、金的陪都,到元、明、清“天子脚下”的帝王之都。>
历代政府都大量征召各地优秀的手工艺人到宫廷服役,建立起专职的管理、生产工艺美术品的各类机构。>
如“少府监、御用监、造办处、如意馆”等。>
这才致使京城工艺美术形成了名师荟萃、巧匠云集的局面,能够对各民族、各地域优秀的手工艺博采众长。>
才能汲取精华,融汇贯通,开创出“料不厌其贵,工不厌其精,艺不厌其巧,品不厌其繁”的独树一帜的民族传统工艺特色。>
才能以风格独特、品类繁多、技艺精湛,典雅名贵的正宗宫廷艺术而驰名中外。>
也正是因此,在历次社会经济大变革中,京城的工艺美术才会拥有其他行业完全不可比拟的旺盛的生命力,相当顽强的幸存了下来。>
像明清时期,虽然有外国资本侵入。>
但京城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却几乎从来没有遇到相应的“洋货”与之竞争。>
不仅生产技艺仍世代沿续,而且还因出口的需要而逐步发展。>
许多京城工艺美术品被国外艺术鉴赏家视为收藏价值极高的珍宝。>
尤其是辛亥革命后,海禁大开。>
京城工艺美术品更成为国外竞相争购的佳品,以至出现了“闹洋庄”的场面。>
(注:洋庄是外国商人在京开办的专收工艺美术品的机构)。>
仅据光绪朝至上世纪二十年代期间的文字记载,当时世界各地举办的博览会不下三十余次。>
京城工艺美术行业只参展十次,但次次荣获金银大奖。>
由此可见,京城的工艺美术其实一直就是京城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早在建国前,“京作”、“精作”的美名就誉满中外,成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笔难以估价的无形资产。>
而到了解放初期,哪怕百业凋零,工艺美术行业同样面临生存不下去的境地。>
但刚刚成立不久的人民政府对传统工艺美术业进行了调研,得出的结论却是非常令人震惊的。>
当时调研报告中写着,“全市虽然仅存下十九种特种手工艺工厂和作坊,可只要能恢复到正常生产水平。一年就可获一千万美元以上的外汇。若用这笔款项买粮食,足够全市百姓吃上两个月的。”>
果不其然,随着政府出手大力扶持,成效斐然。>
京城的工艺美术行业很快就成为了当时出口的“拳头”产品。>
不负众望地为国家开始供血。>
到1953年为止,不过短短数年间。>
京城工艺美术行业的年产值就由1949 年的七十三万美元增长到七百多万美元,提高了近十倍,已经很接近当初做出规划的目标了。>
(此处文章有删减)>
刚刚干出点声色的京城工艺美术行业,就此没有了销路,重新陷入苦苦支撑,发展停滞的局面。>
于是整个行业一方面开始抛弃高贵出品的资产阶级情调,尝试实用化和大众化的路线。>
另一方面,也得在政府的帮助下,另寻其他外销的途径。>
后来,因为苏联老大哥的帮助,出口开始转向东欧国家,这种情况才逐渐开始有所改善。>
应该说,大多数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国家因为经济发展程度普遍不高,对工艺美术行业走大众化路线的普通产品还是比较欢迎的。>
这种薄利多销,走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电竞大佬的掌心宝
从凡人开始的长生之路
甜妻在上:顾少宠婚进行时
无限猎场:开局SSS天赋
我来自上界帝族,成婚当天媳妇跟人跑
六界仙尊
小道姑的清穿日常
斩天斗帝
超级小医生
神曲天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