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三章 讨主意(1/3)

等到男方和女方差不多把过日子的东西都准备好。

再之后,也就到了筹措婚礼的阶段。

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说,婚礼实际上比结婚证更重要。

因为这是一个公示的行为。

要没有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仪式,大家可不会认为新婚夫妻就是正式夫妻。

哪怕是物资极为匮乏,没有酒席,只能给来宾分点糖块和香烟的特殊时期。

哪怕是结婚提倡“不请假,不送礼,不铺张”,祝福最多送点生活用品的移风易俗年代。

也一定要举办这么个仪式,绝对不能缺少。

甚至就连家里的老人也不会允许已经领了结婚证,却没“办事”的一对新人住在一起。

这就是结婚仪式在我们国人心目中的位置。

那么可想而知,等到改革开放之后,当民生经济日益得到好转。

老百姓的婚礼,也必然一天比一天变得更隆重,重新讲究起排场来。

毕竟是人生一辈子的大事,无论男方女方,谁不愿意风光一回?

于是自然而然的,宴请得到了恢复,新人的衣装变得体面新潮,接亲的过程也越来越热闹。

唯有婚礼的仪式一直没怎么变样。

仍旧主婚人和领导讲话,新人给父母鞠躬,给来宾点烟敬酒的几个程序而已。

顶多最后再让年轻人们闹个洞房也就罢了。

说白了,我们的老百姓对待生活的态度永远以实惠为主。

大家真正在乎的,只是婚礼提供的娱乐性和大吃大喝的机会。

至于说到1982年的具体情况。

人们已经开始与用三轮车、自行车接亲的方式挥手作别了。

再不是七十年代那种,仅靠门旅馆跟便宜坊烤鸭店有联营合作关系,张士慧倒是在自己单位说得上话。

可这么办的话,另一个问题又来了。

因为既然在单位的饭庄子办喜事,那领导、同事、别的部门的熟人,个个都不能拉下。

本来邀请的客人就已经不老少,这一算下来,至少得备着四十桌啊。

这是什么场面?

刘炜敬的父母之所以摇头,是纯粹替张士慧心疼这笔钱。

要知道,这年头摆喜酒都是赔本买卖,摆酒席越多越吃亏,收不回多少礼物。

按五十五一桌包席算,光酒席钱就得两千多块。

那真是白白的得扔台大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