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天下人何以憎秦如斯(1/2)
“请陛下明示。”>
刘邦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道。>
“你既是县尉应当熟悉大秦律令,朕问你,徭役征发途中遇恶劣天气,延期何罪?”>
嬴政询问道。>
“回禀陛下,依大秦律令,遇恶劣天气可缓期十日,超出十日者,逾期罚盾,逾期二十日者罚甲,逾期一月问罪。”>
刘邦想了想,不假思索道。>
“大秦男子成年多久服一次徭役?”>
嬴政再次问道。>
“回禀陛下,男子成年若帝国征召需服兵役二年,按爵领国俸,食国禄。每岁需服一月劳役,为国尽忠,按贡献领薪资,食五谷。”>
刘邦不假思索道。>
“朕未荡平天下,横扫六国之时,六国之徭役何其重也。弹丸小国尚且拥甲数十万,竭其民力,穷兵黩武。而大秦万事皆有法度可依,天下人何以憎秦如斯。”>
嬴政的语气有些情绪波动,这个问题困扰他的内心许久。>
“回陛下,天下万民无不对陛下感恩戴德,何来憎秦之说?”>
刘邦有些疑惑道。>
“朕纳六国之地,聚**之民,安天下之心,善六王于秦。受恩典俸禄,复离宫别苑于咸阳。顺天意,承民心。收天下之利器,传王道之教化。”>
“六国贵族凡奉公守法者,皆免其罪。六国王族后裔纳降而止杀戮,锦衣无忧矣。然人心不古,贪图昔日之权柄,仰秦鼻息于表,行阴诡之术于内。”>
“这王座殿宇,亭台楼阁之下,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兵临四方,破城受降,朕之剑何曾砍掉六国王族之颅?朕可有负于六国王族?”>
“廓清轩宇,灭国亡邦,朕之剑可曾落在六国贵胄之身?朕可有过于六国贵胄?”>
“一统天下,四海归秦,朕之剑可曾染过六国遗民之血?朕可有罪于六国黎民?”>
嬴政站了起来,气动霄汉,声震轩宇,发出震耳欲聋的问心之言。>
这些日子以来,他一直在自我检讨,可终究没觉得自己到底哪里有过。>
若说有,那便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手握天下之权柄,人人觊觎。>
正是自己的仁慈,才得以让那些六国余孽兴风作浪罢了!>
若是当初国破家亡日,将这些余孽斩草除根,何以至四处煽风点火,鼓动人心,毁大秦万世之基。>
胡亥只是推动加速了大秦的灭亡,而正是这些余孽一手造成了大秦帝国土崩瓦解的局面。>
想到这里,嬴政看向刘邦的眼神,都凛冽冷了三分。>
刘邦看到陛下阴冷的目光,不由的缩了缩脖子,立刻道:“陛下仁慈,天恩浩荡,六国臣民,无不对陛下感恩戴德,日夜向西,顶膜朝拜。”>
“你撒谎!他们日夜盼望着朕早点死才对。只有朕死了,他们才有机会重复往日之辉煌。”>
“朕收了他们作福作威的权利,断了他们鱼肉天下万民的资本,他们恨朕入骨。但一群土鸡瓦狗,阴暗角落里的臭虫,不过是朕的手下败将,不足为虑。”>
“朕活一日,他们便要躲在暗无天日的角落里瑟瑟发抖。只有朕死了,他们才敢蹦出来,群魔乱舞,祸乱天下。”>
“他们怕朕,惧朕,不敢反朕。因为他们知道,哪怕他们全都反了,朕能灭他们一次,就能再灭他们第二次,第三次,无数次。朕就是压在他们头上的大山,他们永无出头之日,毫无胜算。”>
嬴政一生遇上不知多少大事,但始终从容不迫,临危不乱,情绪不表于形。>
然而今天,他却愤怒无比,几乎吼了出来。>
因为他自认这一生,无愧于天下万民。>
可这天下万民却负了自己,负了大秦。>
这种无奈又愤慨的心情,没有人能够理解。>
刘邦看着大发雷霆的陛下,身体都忍不住颤抖着,匍匐地上瑟瑟发抖,不敢吭声。>
他不知道始皇帝陛下究竟为何突然大发雷霆,这实在太恐怖了。>
皇帝威仪,本就不怒自威,此时大发雷霆,更是给刘邦一股天崩地裂,山河失色的直接感受。>
自己仿佛处于风暴中心,备受狂风骤雨摧残,苦不堪言。>
“陛下,仁慈是给天下人的,并非给某些人。不死何以净天下,若死一些人能够换得天下太平,国运昌隆,陛下何必自纠于心。”>
刘邦想了很久,方才想明白一些,然后小心翼翼对着嬴政谏言道。>
自己不懂什么天下大势,只知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什么狗屁大义。礼仪仁慈若是有用,周王朝还会土崩瓦解吗?>
过了许久,嬴政知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有一尊炼药炉
名门医女。
我的极品美女总裁
我有仙衣
我家公主又被惦记了
桃运小农民
回到三国战五胡
玄学大佬说你三更死,打钱改命!
当提督上了岸
特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