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太平道人(1/2)
从与张角童渊二人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太平道起源于百家争鸣之时。太平道的创教者是谁却无人知晓。自从老子将天之明德以阴阳两派分辨传授给道家的鬼谷子与儒家的孔子之后,世间又涌现出无数智者。先是鬼谷子的徒弟孙膑庞涓将老子的阴柔派智慧用于军争哲学开创了兵家学派,又是荀子从儒家哲学中分化出来,提出人性本恶论,产生后世的法家。
就这样,老子的天之明德从各角度被各种学派以自己的方式加以阐释,所得到的是天之明德更为清晰,更为针对的一个方面。天之明德究竟为何物,众人却便如盲人摸象一般。
而太平道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意图从纷乱的分支学派,追本溯源,回归老子最全面,最完善的天之明德,即‘道’
最为本质的面貌。
据太平道人记载,四百年来的天谋者,从星象中都读出一条信息。即天道运行,在世间受到阻碍。天将降大任于至勇者改天换地,令天道重新运行于天地之间。
太平道发展至今早已神通广大,可与朝廷并列于世。只是太平道人大多不是像道家学派一般注重修身养性,参悟道行。便是像儒家学派一样,忠君爱国,入仕效力。原不曾有过推翻汉朝的打算。
太平道本没有掌门,主教一说。也没有什么别的特殊的形式。只是张角年轻之时因为悟性极高,道行深厚,又医术高明,广布恩德,因此门徒众多,影响极广。大贤良师游览天下,在各地治病救人,论经讲学,逐渐盛名天下。大贤良师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太平道信徒的领袖,要说清大贤良师的生平却是另一个曲曲折折惊心动魄的故事。
太平道信众的整个叛乱,竟然只是为了改天换地,使得天地间重回正气。根本不是为了当什么皇帝,拥什么朝廷。黄巾之乱中死伤的几乎尽数是那些心怀鬼胎的投机者,或是些游手好闲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中垃圾。真正的太平道信徒,尤其是太平道信徒中的得道者,并没有死伤多少。
当然,战争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死亡和灾难。大贤良师的两个个兄弟便不慎兵败被擒,死于朝廷之手。
太平道起义的时间和方式,则是太平道天谋者从天象中获得的启示。天谋者们深信,这次盛大的起义将会给那位天命所归的圣者创造横空出世的客观条件,因此势在必行,否则误了时机,便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天地才能归于正气,使天道运行。
当初太平道人分化为两派,有人赞同发动起义,为天道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心甘情愿组成黄巾军,由大贤良师张角于天象预示的甲子年,头裹黄巾,发动起义。有人不赞同发动起义,便选择归隐山林做了一方道士隐居起来,平日里教书授徒,乐得自在。
大贤良师的三个徒儿都是后者。枪神散人童渊自黄巾之乱始,便告别师门,云游四方。明心道人于吉则远赴江南做着太平道数百年来的主业,传道施教,不再过问世事。至于医圣华佗则于天下四处游历,一边治病救人,一边精研医术,无论是王公贵胄还是贩夫走卒,都一视同仁。
赵云是个十分讨人喜欢的小伙子。他聪慧而善良,勇敢而高贵。人言天道高明,地道博厚在子龙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刘备在应付着莺莺各种稀奇古怪恶作剧的鬼点子之余,给我讲述过许多子龙在战场上匪人所思的故事。当年赵云跟随公孙瓒与乌丸鲜卑人大小百余次战斗,勇猛无比,杀得乌丸人从此见到骑白马者便抱头鼠窜。刘备笑着对我讲说,自从赵云到公孙大人账下,涿郡白马价格为其他颜色马价格的数倍,连他自己为了安全起见都养成了骑白马的习惯。
听刘备讲,曾经有一次,公孙太守带着五十余人,与一支乌丸人一千余人的骑兵遭遇。当时人人都以为生还无望,公孙将军已经下令与敌人战至最后一息。谁知对方一见这边人人骑着白色骏马,吓得一千余骑掉头四散而逃,甚至有手笨的乌丸狗惊慌之余摔下马来被自己的马践踏而死。
这个故事让我足足笑了好久。可叹公孙将军虽然逝去,可燕地百姓的守护神白马义从依然在世间。
莺莺或者说小音,性格比起先开朗了许多许多。这个小姑娘再也不似起先那般缩手缩脚腼腼腆腆的样子。看到刘备这样的老实人,外加便宜大伯,不禁变本加厉地欺负,一会儿把刘备的衣服里放两只毛毛虫,一会儿刘备的帽子藏到院子里的草丛里。刘备对这个喜欢搞怪胜过男孩子的侄女头疼不已,经常来向我求援。在我一再强调不准欺负刘大伯之后,可爱又“乖巧”的莺莺便将那一双白嫩又“罪恶”的手伸向了有枪神散人之称的童渊。
从此,趁枪神睡着的时候拔下他的胡子成了莺莺最爱干的恶作剧。“哎哟!又是你这个臭丫头!”这句话成了几天以来我所听到的童渊师兄所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干嘛不去拔那个老头!老来拔我的!”童渊气急败坏地指着张角说道。
“童渊!你这个臭小子!”张角一脸得意地骂道“居然敢怂恿张莺莺这丫头拔你师父的胡子!”“那是我爹的师父!”莺莺捏着几根童渊灰白色的胡须笑着地说“而你才是我爹的师兄!不拔你的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之香江大亨
率土控号手
贵女长嬴
超凡神医
冰封轩辕丘
三国战纪之汉家风云
奋斗在初唐
重生团宠:大小姐她A爆了
将军夫人在种田
少将大人,别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