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成都史上很辉煌(1/2)

二人既然到了成都,那必定会在此地逗留一番,成都有什么物产,有什么历史遗迹,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人或事,两人都很感兴趣,应该说是杨逍很感兴趣。

小杨逍对成都这一块可是知之甚少,而且是第一次来到这千年古城,必然要打探一番,就向独孤信试探性地问道:“大哥哥了解成都不?能否为我讲讲这个历史文化名城?”

独孤信不假思索,便娓娓道来。将成都的山河地理、人文历史都给杨逍细细地讲了一遍。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

成都有三分之一平原、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高山;由于气候的显著分异,在成都周围形成明显的不同的物产和风俗,无论是耕作物还是养殖物,种类都非常繁多、各行各业门类非常齐全,分布又相对集中。

成都早期为百濮地,据《华阳国志》载:“越嶲郡会无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记·楚世家》说:“(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

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

蜀语中的“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

战国后期,秦国先后兼并了蜀国、巴国,并设置蜀郡于成都。秦王派张仪与司马错带兵筑太城(府南城),后来,张仪又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

秦昭襄王在位时,当时的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并制作了石人,用作测量都江堰的水位,是最早发明的水尺。

汉武帝即位的前一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方官办学堂“文翁石室”。秦末、汉初,成都取代关中,而称为“天府之国”。

西汉元封五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为庸部,蜀郡为导江,治临邛。新朝地皇五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又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尹。

东汉时仍为蜀郡。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

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秦汉成都的商业也非常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大都市,西汉时,成都的人口已达到近四十万,是西南地区最繁华的所在。在那辉煌的汉代,成都是漆器工艺的中心,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成都在三国时期为刘玄德蜀汉的国都,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汉室宗亲刘玄德在军阀混战中崛起。

延康元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自立,次年,刘玄德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成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后世的历史学家称其为“蜀”或者“蜀汉”。

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享国运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

但是经过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兵败夷陵之后,国家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治国,励精图治,恢复生产,使得蜀汉能够与魏、吴两强相抗衡。

晋武帝称在位初期曾改蜀郡为成都国,不久又恢复旧称呼。西晋末年,李雄在成都建国,号为“大成”,史称“成汉”。成汉后来被东晋权臣桓温所灭,历五主,共四十三年。

南朝宋、齐以后,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内史治少城。东晋常璩编纂了的地方志书《华阳国志》,成为历代地方志的经典之作。

后周在此置益州总管府。隋朝开皇二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次年,复置总管府。大业初年,废益州总管府,隋炀帝复改益州为蜀郡。

唐朝复为益州,武德初年,置总管府。武德三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又改为都督府。龙朔二年,升大都督府。天宝初年,复为蜀郡。至德二年,唐玄宗幸蜀驻跸,升成都府,作为南京,改成都守为尹。当时又分剑南为东西两川,成都为西川节度使的治地。上元初年,罢京,而成都府依然不变。

唐朝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特别是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城市之一(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

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女诗人薛涛、李商隐、雍陶、唐求等都曾旅居成都。

唐代成都开发了摩诃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政权,从此,历史进入五代时期。王建割据“三川”,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王建励精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夫妻俩带着空间回到过去 神游 焚天战仙 重生之都市天尊 救命!这也是我能听的? 神豪从外卖小哥开始 突然成仙了怎么办 是我先亲你 煮酒点江山 少年风水师听澜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