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 session_start(): Unable to clear session lock record in /home/www1/www1/1/17/www.xbqg9.org2025/chapter.php on line 3
Warning : session_start(): Failed to read session data: memcached (path: 127.0.0.1:11211) in /home/www1/www1/1/17/www.xbqg9.org2025/chapter.php on line 3
第307章 司马(8/8)_黑色宿命_新笔趣阁
第307章 司马(8/8)
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行之。魏国一时“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晋书.宣帝纪》)曹*采纳这个建议仅两年就驾崩了,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使军屯走向正规,大规模的铺开推行当然是困难的。管理军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都是在黄初年间(220226年)设置的,明军屯走上正规是在曹丕时期。 曹魏军屯推行很广泛,但主要基地是设置在边境驻军地区,特别是在和吴、蜀的军事对立地带。曹魏和吴、蜀对立地带的两大军屯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上军屯曹魏和蜀汉的邻近地区,如长安、槐里、陈仓、上等地,都设置有民屯和军屯组织。其中,上邦的军屯最着名。这个军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20)由司马懿上表倡议建立的,《晋书.食货志》称:“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主持具体事宜的是那时的度支尚书、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晋书.安平献王孚传》:“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由此可见,上邦军屯是在司马懿、司马孚兄弟的共同筹划下开创的。 太和五年(21),诸葛亮进攻天水。这时上军屯上的麦已经生长出来,有人主张“自芟上生麦以夺贼食”,魏明帝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多亏以上军屯的麦作军粮,才取得胜利。直至正元二年(255),安西将军邓艾又在上“为区种之法,手执耒耜,率先将士”(《晋书.段灼传》),进行屯垦,都明上军屯的重要。司马懿在太和五年屯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为了增强实力,很重视对关中屯田基地的建设。 兴修水利青龙元年(2),司马懿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晋书.宣帝纪》)收到了“国以充实”(《晋书.食货志》)的效果。青龙三年,关东饥馑,司马懿调运五百万斛粟输京师洛阳,以资救济。可见他在关中储积有大量粮食。 淮南淮北曹魏和东吴邻近地带的屯田,主要是在淮河南北。曹*时曾“开募屯田于淮南”(《三国志.魏书.仓慈传》),但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始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第二年,司马懿“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第三年,司马懿又在这一地区“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晋书.宣帝纪》)《晋书.食货志》记载司马懿、邓艾创建的淮南淮北屯田:“今淮北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分休,且佃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土,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逆北临淮水,自锺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司马懿和邓艾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屯垦,对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对增加曹魏的财力,支持与东吴的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 本章已完成!
升棺发财
宇殇
重生之极黑权少
木叶的宇智波咸鱼
重回八零年代
炮灰皇子的谋生手册
致女神(娱乐圈GL)
美漫:九头蛇的科学家
超魔构筑师
陌上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