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伯夷、叔齐(3/5)
望、尚,字子牙,号飞熊,炎帝神农氏51世孙,伯夷6世孙。为周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妻名申姜,共有1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八月初三日出生于今山东省日照市;公元前.10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9岁。陵冢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距离王陵1公里。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姜太公祠内设有衣冠冢莒国(又名吕国,是伯夷的分封国,属于山东省日照市)的附属国。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伯夷、叔齐独行其志,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以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名人,包括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艺术家、人学者、帝王将相纷纷以各种形式歌颂、褒扬伯夷、叔齐。
1、用字的形式记载伯夷、叔齐。
孔子、孟子、墨子、管子、韩非子、庄子、屈原、司马迁、韩愈等等,对伯夷、叔齐都有着述。现简述如下。
孔子在《论语》中曾先后多次赞颂伯夷、叔齐,评价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并评价夷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评价夷齐为“圣之清者”。管子曰:“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韩非子曰:\"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着的《史记》,把《伯夷列传》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过一篇《伯夷颂》,赞颂伯夷、叔齐。
2、用诗词的形式讴歌伯夷、叔齐。夷齐的让国精神和耻食周粟的高尚气节,使各代诗人深受感动。他们题诗作赋,咏颂伯夷、叔齐。见于字记载的,咏颂伯夷、叔齐的诗多达近百首。着名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司马光、天祥、刘伯温、顾炎武等都有传世佳作赞美夷齐。
着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九章.橘颂》中把夷齐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榜样,“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广州刺史吴隐之上任之前,听广州城外有一泉,人称“贪泉”。传言赴广州作官者,若饮此泉之水,就会变成贪官。吴隐之上任伊始,就痛饮三瓢贪泉之水,并赋诗一首,以言其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也终于没有成为贪官。南宋民族英雄天祥,在被俘囚禁期间,曾写过一首《和夷齐西山歌》。“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为吾是非矣。异域长绝兮,不复归矣。
风不至兮,德之衰矣。”元兵统帅劝降时,“国己亡矣,杀身以尚,谁复书之?\"天祥正言以答:\"商非不亡,夷齐自不食周粟。人臣自尽其心,凯问书与不书?”并咏诗抒怀: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伯夷、叔齐的事迹,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影响到周边国家。清代,朝鲜使者柳梦寅写过一首《夷齐庙》,“首阳苍翠郁嵯峨,滦水悠悠也自波。土俗尚闻孤竹庙,邦人能唱采薇歌。一时贤士知俱出,万古高名问孰多。此地清风吹不尽,荒台只是旧山河。”“邦人能唱采薇歌”,明当时朝鲜人对伯夷、叔齐是相当崇拜的。
、用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描绘伯夷、叔齐。
南宋着名画家李唐以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饿死首阳山为题材,画了一幅《采薇图》。此画系国家一级物,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采薇图》刻划的是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精神。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坚定沉着;叔齐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面容憔悴,身体清瘦。**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图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森森然正气溢于毫端。这幅画的创作年代,正是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一些朝廷官员丧失民族气节,主张投降。李唐则以这幅画的形式弘扬高尚气节,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采薇图》传世于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晚清入宫,至今已近千年。绘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逍遥射雕
狂妻万万岁:腹黑邪君逆天妃
霸道老公宠萌妻
重生之首富人生
万古重阳
甜蜜恋爱危机
时笙顾霆琛
王牌军痞:傲娇老公限时宠
漫威之大怪兽杰顿
全民御兽:我有神级进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