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空中画像(6/6)
实是条汉子。也许正是因为王允的血性,使得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联名上疏,为他求情,结果也还是死罪得免,活罪难逃,之后又经过多方营救,才在第二年获释。经过这一番折腾,王允也知道宦官的势力之大了,于是“变易名姓,转侧河内、陈留间”,直到灵帝驾崩,才回到京师奔丧。这时大将军何进正密谋扫除官宦集团的势力,于是让王允参与策划,王允的仕途这才又重见曙光,于是“请为从事中郎,转河南尹。献帝即位后,拜太仆,再迁守尚书令”,到了初平元年(189年),王允“代杨彪为司徒,守尚书令如故”,终于位至三公,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他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
即使是在董卓专权时期,王允仍然是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董卓对王允还是很不错的“朝政大,悉委之于允”。凭借自己的地位,王允保存了大量的宫廷的书籍资料和其他的用具,面对董卓,王允也是“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故得扶持王室于危乱之中,臣主内外,莫不倚恃焉”,在汉室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曾经的那个愣头青终于开了窍,没再鸡蛋碰石头地蛮干。
董卓把王允当成了自己的心腹,却不料王允心里其实一直在想方设法除掉董卓。还在董卓迁都长安之后不久,王允就提出让“护羌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并将兵出武关道”的建议,名义上是征讨袁术,而事实上却是准备反戈一击,发兵勤王,只是这个计划因为董卓的疑惑而没能实施。
到了初平三年(192年),王允的机会终于到了,他利用董卓和其手下吕布的矛盾,成功离间二人,分化了董卓集团,并把董卓推上了断头台。董卓被杀后,人心大快,士兵齐呼万岁,百姓载歌载舞,一时间,王允的威望达到顶峰。
可惜的是,经过这场胜利以后,王允或许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但未能正确地判断当时的局势,反而又恢复了他不谙世故的愣头青作风,结果犯下一系列的错误,导致功败垂成。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得意忘形,乐极生悲吧。
具体到王允的错误,其一是没有很好地处理内部关系。王允掌权以后,捕杀了很多曾经依附董卓的朝中大臣,全然忘记了自己当年也是在董卓的关照下才得以生存。着名学者蔡邕因为听到董卓被杀而叹息了几句,也被王允下狱身死,加上自恃功高,“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造成清流人士及士大夫集团强烈不满,“群下不甚附之”。对待在刺董期间立有大功而且握有兵权的吕布,王允也是非常轻视,“以剑客遇之”,也就是根本不把吕布当一回事,气得吕布“既失意望,渐不相平”。如此一来,臣武将都是离心离德,何以服众?
他犯下的第二个错误是不懂得笼络人心。面对董卓死后留下的大量财富,吕布就提出“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按这是个正确的建议,对于稳定长安的局势有积极作用,但王允却不予采纳。
在对待西凉残余势力上,毫无战略眼光、书生气十足的王允犯下了第三个错误。原本铲除了董卓以后,其手下李、郭汜、樊稠、李蒙上表求赦,如果王允能正确地判断形势,赦免其四人的话,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或许能得到宝贵的喘息机会。而王允的回答是:“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心里只想着除恶务尽,*得这四人起兵造反。在这个问题上,王允显得还不如他一向看不起的吕布。
王允刚愎自用,又不讲策略,而关东势力对于长安政权的态度也是各不一样,诸侯中许多势力都心怀鬼胎,王允对内对外都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长安原本趋于安定的局势又变得复杂起来。终于,初平三年(192年)九月,李、郭汜、樊稠、李蒙率兵围攻长安,动荡再次来临。
性格决定命运,王允的性格决定了他最后的不幸结局,他拒绝了吕布提出的撤出长安的建议,决心以死报国,结果被杀入长安的李、郭等人所害,时年五十六岁,王允的宗族老幼,尽被杀害,只有两个侄儿逃出生天。在王允家族蒙受几乎灭族之灾的同时,长安,甚至整个华夏大地,也陷入到更大的社会动荡和政局混乱之中,军阀混乱的局面愈发不可收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不能不王允也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
王允虽有除乱臣于朝堂,缓危局于一时之壮举,却无挽狂澜于倾倒,救百姓于水火之伟略,他刚烈的个性曾经让人无比感慨,又令人无比叹息,读圣贤书的他,似乎忘记了《礼记》中的那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至理名言。当硝烟散尽,尘埃落定之后,王允的一生,留给后人的只有无限的感慨和叹息!
...
本章已完成!
闻香识女人
独代神棍
最后人类
被渣后她拿了女主剧本
末世供货商
仙屍
嗜血男友,请抱紧我
我在异世当系统
今天大佬也不想开门
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