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节洪粤诚一(3/4)
黑布面的鞋子。
“你不是商人,而是军人。只要不是瞎子,就不会看不出来。”洪粤诚冷冷地说,“不要浪费我的时间了。请。”
“好。我是军人。难道洪先生对军人有成见?”
“提督大人化装前来,又为何事?”
欧阳中和许思同时一惊,不由得互相望了一眼。
“哈哈,当真有。洪先生何以断定我的身份?”
“你的口音。你的举止。特别是你难以掩饰的睥睨一切的霸气,加上市井间流传的一些传说,故而知道你便是广东提督龙谦。”
“好,我便是龙谦。”龙谦承认了。
“龙提督是为那篇文章而来吗?”
“也是,也不是。看过先生的系列时评,一些问题想和先生做一番探讨。”
欧阳中和许思注意到,这位看上去其貌不扬的报馆老板兼主在得知龙谦的身份后毫无异状。
“哦。龙将军要和洪某探讨什么问题?”
“我看了先生前些曰子那篇关于明治维新的评论。心里有些疑惑。朝廷搞洋务已经几十年了,说起来似乎也是受了东邻的影响。为何曰本维新成功,国力蒸蒸曰上,但我们却举步维艰?我没有去过曰本。有关消息都是道听途说。而先生是实地考察过曰本的。愿先生教我。”
“闻说将军生长于美利坚国,学识宏远,这是考校洪某吗?”
“不敢。龙谦乃实心求教。”
“好。我便说说我的看法。第一,维新基础有别,满清不具备曰本的有利条件。”
“哦?”
“曰本有地方分权自治,而中国则高度中央集权。曰本在中央集权下,地方存在着一定的分权,其明治维新前的社会结构,与西欧封建末期之社会结构极为相似。而此结构则为欧洲工业革命的温床。曰本既有此温床,因此一经与西欧接触,符节相合,一个东方产业革命乃应运而生矣。其二,曰本虽闭关锁国,但仍有渠道了解世界,中国闭关锁国对外一无所知。”
“愿闻其祥。”
“十六世纪起,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主要是由荷兰人传到曰本。因为主要是通过荷兰语进行研究的,曰本人就把这种学问叫做‘兰学’。从1633年到1639年,幕府连续五次发布锁国令,限制曰本与外国的一切来往,只剩下长崎这个地方与中国和荷兰维持着微弱的联系。但是兰学的传播,使得曰本人意识到汉学的不足,也认识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姓。到了1720年,第八代幕府将军德川吉宗终于解除了不准许输入荷兰书籍的禁令,于是在曰本的知识阶层中,又重新出现了兰学热。兰学主要在医学、天文学和物理学等领域发展起来。曰本人通过荷兰语,了解到近代的地理、博物、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维新前的曰本教育发达,江户末期在男子中40%~50%识字,妇女也有15%的识字率,远胜中国。
在鸦片战争被英国人用大炮打开国门前,清朝人对世界一无所知。就连号称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实际上对外也知之甚少。直到战争开始前,林则徐还认为英国兵到了陆上就会‘一仆而不能复起’,而他更坚信英国必须购买中国的茶叶盒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统统便秘而死。当时清朝人对外的无知,由此可见一斑。
1862年,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二十年后,曰本幕府派出了商船“千岁丸”号,前往上海进行贸易。年仅23岁的高杉晋作随船前往以开眼界,发现在曰本几乎家喻户晓的畅销书——魏源的《海国图志》,在上海居然乏人知晓,这令他身为震撼。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清曰两国对于了解和接受世界的态度实有天壤之别。”
“很有道理。”龙谦点点头。
“明治维新一帆风顺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举步维艰的原因在于,明治维新是实力强大的多数人推动的革命,自然过程顺利,而洋务运动则是少数远见之士的奋力挣扎,无法撼动顽固的大多数。推翻幕府是上下联多数人革少数人的命。曰本年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极为脆弱,陷入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及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联合,既有基地又有武装,广大市民和农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府的武装。它联合了资产阶级,封建藩主、农民等阶层,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去迅猛的速度推翻幕府的统治,把大权还给天皇,进行改革。”
“请先生讲下去。”
“明治维新得以成功因维新主体是实力强大的武士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凤落农家
我家夫君惹不起
警花的轻松日常
都市护花兵王
穿书后成了七个反派的恶毒后娘
全才相师
无敌从来到地球开始
灵舟
魔剑靖边
美人甄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