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二十四(1/3)

漫长的岁月无声无息地走过了我们刘镇,一晃七年过往了。在我们刘镇,丧夫的女人一个月不能洗头发,最长的半年不洗。李兰自从宋凡平逝世后,再也没有洗过火发。没有人知道李兰对宋凡平的情绪有多深,那是比海洋还要深厚的爱。李兰七年没有洗头发,还经常往头发上抹头油,她把自己的头发弄得又黑又亮,梳理得整整洁齐,然后昂首走上大街。刘镇的孩子跟在她身后,一声声地叫着:

“地主婆,地主婆……”

李兰的嘴角始终挂着自满的微笑,固然和宋凡平只有短短的一年零两个月的夫妻生活,可是在李兰的心坎深处比一生还要漫长。李兰七年没有洗头,又不断抹上头油,头上的酸臭味是越来越重。刚开端是她回到家中,屋子里就飘满了类似臭袜子的气味,后来她走到街上,街上的人都闻到了,刘镇的群众纷纷躲着她,连那些叫她“地主婆”的孩子也落荒而逃,他们一边跑着,一边捂着鼻子喊叫:

“臭逝世啦,臭逝世啦……”

李兰以此为荣,她盼看人们时时记得她是宋凡平的妻子。当李光头背上书包上学以后,每次要填写父亲的名字时,她总是尽不迟疑地让他写上“宋凡平”。这给李光头带来了苦恼,一旦写上宋凡平的名字,李光头在家庭成分这一栏里就必须写上“地主”了。李光头在学校里饱受歧视,同学们都叫他小地主。除了李兰和从乡下来看他的宋钢还叫他李光头,别的人似乎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了,最后连老师都这么叫他了:

“小地主,站起来背一段课文。”

李光头十岁的时候,想起了自己有一个亲生父亲,那个在厕所里偷看女人屁股淹逝世在粪便里的父亲,李光头盼看填写他的名字,可以免除那个让他倒霉的“地主”。李光头反抗了一次,在需要写上父亲名字的时候,他问李兰:

“怎么写?”

李兰正在做饭,李光头的问题让她一怔,她困惑地看着儿子,然后说:“宋凡平。”

李光头低着头说:“另外那个爸爸……”

这时李兰脸色一沉,斩钉截铁地说:“没有另外的爸爸。”

李兰自满地做着她的地主婆,自满地让宋凡平活在她的心坎深处。李兰的自满一直持续了七年,持续到李光头十五岁那年。这一年李光头在厕所里偷看女人屁股被生擒生擒,李兰一下子垮了。后来当李光头再次填写完表格后,李兰用橡皮擦掉了宋凡平的名字,写上了一个李光头完整陌生的名字“刘山峰”,又把后面家庭成分栏里的“地主”改成了“贫农”。李兰把改过的表格递给李光头,她看到李光头又把“刘山峰”和“贫农”擦掉了,重新写上了“宋凡平”和“地主”。十四岁的李光头已经不在乎自己“小地主”的身份了,他在擦掉自己亲生父亲名字时,嘟哝着说:

“宋凡平才是我爸爸。”

李兰不认识似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儿子刚才的话让她吃惊,当儿子抬头看她时,她立即低下了头,嘴里咝咝地说:

“你的生父就叫刘山峰。”

“什么刘山峰?”李光头不屑地说,“他是我爸爸的话,宋钢就不是我的兄弟了。”

李光头偷看女人屁股一举成名以后,就不再是“小地主”了,成了一个“小屁股”。他的生父本来已经被人遗忘了,现在又臭名昭著地像文物那样出土了。李光头的同学不再叫他“小地主”,他们叫他“小屁股”了,叫他逝世往的生父“老屁股”,连老师也这么叫上了:

“小屁股,打扫卫生往。”

李兰回到了第一个丈夫淹逝世在厕所里的自卑之中,宋凡平给她的自满一下子没有了。她不再昂首走在街上,她像十四年前那样胆怯了,每次上街都是低垂着头,贴着墙壁促地走往,她感到街上所有的人都在对她指指导点,对她议论纷纷。她不愿意出门了,就是在家里时她也把自己关在里面的屋子里,坐在床边呆若木鸡。她的偏头疼也随之而来,她的嘴里从早到晚咝咝地响着。

这时的李光头已经在出售林红的屁股机密,已经吃了很多碗三鲜面,偶然还吃了阳春面,李光头开端营养充分红光满面了。

李光头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完整是一副名人的派头,别人嗤笑地叫他“小屁股”,他对此不屑一顾。叫他“小屁股”的都是些不知底细的人,像赵成功,像刘成功,像小关剪刀,这些和他做过林红屁股交易的人,都是知道底细的人,这些人都叫他“屁股大王”。这时的赵成功已经是赵诗人了,刘成功也是刘作家了,“屁股大王”的绰号就是刘镇的这两位文豪创造的。李光头很满足“屁股大王”这个绰号,感到这个绰号实事求是。

少年李光头和青年诗人赵成功、青年作家刘成功做了几个月的莫逆之交,他们的共同爱好就是研究和讨论林红的俏丽屁股,我们刘镇的两位文豪绞尽脑汁想出来了很多不同的文学词语,有写实的、有抒怀的、有形容的、有比喻的,还有描写的和议论的,全部拿出来摆在李光头眼前,让李光头终极来拍板,哪些个词语用在林红的屁股上最为贴切和最为传神。李光头挑选出来最贴切的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惊醒之后李修 穿越之嫡女战天下 陆太太,我们离婚吧 娇妻背后的秘密 妖途仙道 三国:从单骑下扬州开始 仙尊夫人你马甲掉了 大动脉回家的悠闲生活 军少独爱闪婚萌妻 我是范进,中举后的大明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