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苦练武功(1/2)
有关新旧年号之间,具体更替的时间问题。经过火析创造,其中也有很多可以深进的话题。由于一年有十二个月,而新旧年号的更改,不可能总是产生在两个自然年的更替之际。首先来分析“改元”一词的含义,可以知道“改元”的本义中,除了“改”是更改意思之外;而“元”的意思是指元月。这个元月的意思,当然是指第二年的元月。本来旧天子虽已殁,但其年号一般仍然会顺延至是年年末。因此所谓“改元”是指更改明年元月以后的年号。
具体分析“改元”的特别情况,在上述改元的规律之外,还有四种特别的情况。其一。改朝换代。那些目空一切的开国之君,当然没有耐心为没落前朝旧主等候到来年。自然是在发布开国之日,就颁定新的年号。其二。在同一帝王当政期间,也不必凡事都要等到新年伊始。完整可以根据需要在任何时间就发布更改年号。如公元713年,本来是唐朝先天二年,由于十一月,唐玄宗加尊号为开元神武天子。于是十仲春就改元为“开元”。其三。固然是在同一朝代之间的新老交替,而继任者的辈份一般要晚于先皇。所以大多是会耐着性子,等到新年。可是如遇非常时代,同样也会有权宜之计。如北宋末年,宋高宗赵构即位于建康,借口以慰民看,即以靖康二年五月为建康元年。其四。天子已成为身不由已的傀儡,凡事得看别人的脸色,也就难以阐明具体的原因了。
还有本来已拟就新的年号,后来因故又被重新调换的:如南宋时孝宗乾道年间,本已改明年元月为“纯熙”,后又因故再改为“淳熙”,此为同一天子所用年号二次变更的例子。一字之差只是音同字不同而已,背后大慨也不会有太多的故事。近年江苏高邮地区出水了大批南宋铁钱,其中既有面文为:“淳熙元宝”的铁钱,还创造了为数未几的“纯熙元宝”的实物。可证史书中关于孝宗原拟用“纯熙”为年号,后又更改为“淳熙”的记载是真实的。
另外还有一个二次更改年号的例子,就布满了太多的血腥。这就是一般为人熟悉的清朝咸丰末年的“祺祥政变”,又称为“辛酉政变”。咸丰十一年七月,岁次辛酉。清文宗奕泞病殁于承德避暑山庄,遗诏肃顺等八人为赞襄务大臣,以赞助年仅六岁的皇太子载淳继续帝位。八大臣遵守遗诏、总摄朝政,拥立载淳登临大宝,并拟定明年改元“祺祥”。慈禧联络在京的恭亲王奕,于玄月三旬日先发制人,逮捕了八大臣。慈禧再以两后“一同治政”为名,谕用:“同治”年号,而废“祺祥”。有的学者认为“祺祥”年号为八大臣于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就已断定,至十月初五被慈禧明令破除,共仅存六十九天。感叹“祺祥”年号之短,实为历史少见,以致众人知清代尚有祺祥年号者未几也。实在此说不确,“祺祥”本为其时明年元月所拟用的年号,而因变故在明年元月之前被取消。所以“祺祥”年号并非是仅存六十九天,而是从来也没有应用过,它只是短暂地存在于虚拟之中而已。
又有同一帝王一年换了三个年号的奇怪现象。如西晋永安元年正月,先是东海王司马越囚长沙王,改元永安,七月奉惠帝命讨伐太弟颖,因兵败,惠帝被太弟颖所迫,改元建武。十一月张方逼惠帝迁长安,复改元永安,十仲春立豫章王炽为皇太弟,改元永兴。是故,历史上的公元304年,在中国的年号纪年之中,又可以被分辨记作:晋惠帝司马衷甲子:1)永安元年、2)建武元年、3)永安元年、4)永兴元年。产生在西晋的故事,在东晋时几乎又被同样复制了一遍。公元402年,正月改元元兴,下诏讨桓玄,桓玄举兵东下,三月,桓玄进建康,复称隆安六年,未几,改元大亨。所以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于公元402年壬寅,一年之间前后应用了:元兴、隆安、大亨三个年号。
有关洪武年号的故事,也是年号中的一个比较特别现象。本来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天子,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高天子。至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太祖逝世。太孙朱允嗣位,是为惠帝,改明年元为建文。建文初立,大慨是迟疑满志,盼看能有一番作为。于是想通过撤藩,来巩固中心集权。谁知引火烧身,逼得燕王以“靖难”为名,起兵造反。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师攻进京城南京,宫中火起,惠帝建文不知所终。十七日,燕王朱棣即天子位,七月,诏自六月以后,革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五年。所以洪武纪年之中,无洪武三十二至三十四年,却有洪武三十五年,亦少见之怪事也。
在中国古代爱好频繁改元的天子,为数甚多。可是也少数天子,有沿用先帝的年号的情况,如五代时晋天福七年六月,晋高祖逝世,兄子重贵嗣,是为晋出帝。而此后的公元943年和公元944年,都没有按惯例改元,而是沿用天福年号。所以又有天福八年和天福九年的纪年。分析原因估计是由于本来晋称臣于契丹,而在晋高祖逝世时,出帝衰告于契丹,文中称孙而不称臣,以致契丹主怒。本来晋高祖于天福三年七月,上尊号于契丹主及太后,契丹主止晋主称臣,命称儿天子,十月契丹册封晋主石敬瑭为英武明义天子。所以晋出帝嗣位,由于没有得到契丹主的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才农家妻
武道圣王
当年万里觅封侯
双生妖女:叱咤风云
狂蟒之灾
船长偏头痛
父凭崽贵
西游却东行
玉堂闲话
归元仙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