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盐城风云 第四十八章 府试(2/2)
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往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野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线人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代,用迂儒之议,以往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躲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国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胆怯讹言,不战而走。”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朱紫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民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冷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民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裸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冷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朱紫,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
“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冷暑进之矣。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冷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软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认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认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战者,必定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
洋洋洒洒数百字,临了还有些意犹未尽,不过贵精不贵多的道理他还是知道的,抹了抹额头的汗水吹了吹试纸上还未干的墨迹,就开端细细检查起来。
现如今测验可不比前世,一场测验下来丝尽不弱于跑了场半程马拉松,最大的原因就是卷面的整洁程度极大的影响了考官的主观性,秦瀚一直不解这是为何?毕竟很多时候都是失手而为,就这样也未必太片面了吧?
但这个时代的理念根本不能拿前世来比较,尤其是做学问的,严谨以及认真到一丝不苟,这在他们看来是最基础的,否则任你学识再精也是徒劳无用,就比如秦瀚到现在活了十三年多,从未见过或听过有人为了一纸合同往打官司的,这在前世比比皆是的行动,在如今却不复存在。
到后来秦瀚才明确这个时代信用在很多人眼里或许比命都重要,不需要官凭,不需要种种,只需要口头承诺,每个人便会很自觉的往遵守这个承诺,哪怕再不愿意,再懊悔,也许由于这一件事永世不来往,但这份承诺还是依然会遵守下往,当然对于那些大户人家,官凭和印章哪怕是一个见证人还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也不排除有那种重复无常的小人,毕竟米样百样人,只不过这种人在所有人里占的比例极低,一百个人里有这么一两个便很是了不得了,秦瀚很爱慕这种生活态度,最少没有为了一些事情,失往做人的最基础一些东西,当然也省往了很多的糟心事,在他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担负,大秦有着最仁慈的子民,最有担负的子民,只要不被那很小一部分野心家夺权,国家何愁不旺盛?何愁不发达?
本章已完成!
拿太子剧本后我和反派he了
开局签到西游送太乙真人
血脉重生路鸣
诱妻入怀:腹黑老公,别乱来!
芊云飞渡梧桐雨
末世:女人消耗的物资,万倍返还
明末小农民
大国重工
战神空间
武极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