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兵败如山倒(1/2)
叶知秋向来觉得帮人帮到底,送佛上西天,因此在他领悟了夺命十四剑之后,他便还是在皇宫里呆着。>
一则继续随心意修剑,二则他镇守皇宫,维护皇帝安危。>
与少年皇帝相处了这么长时间,叶知秋也可以看出少年皇帝真是一个不怎么摆架子的人,而且极不重视规矩,最讨厌儒家的繁文缛节,论其心性倒是可以和叶知秋做朋友。>
叶知秋倒真有几分和少年皇帝做朋友的想法,大概是少年皇帝继承皇位继承的太顺利,平时交流叶知秋都感觉不到少年皇帝的那种龙威,因此与少年皇帝平等相交,而这更让少年皇帝欢喜,只觉得国师就是自己的知己,越发的信任叶国师,平日里的赏赐很多,而过节时的赏赐更多了!>
二人虽为君臣,实则为友人。>
这是难能可贵的。>
及至一年时间已过,叶知秋献上的土豆玉米获得大丰收,更是令少年皇帝欣喜不已,亲去太庙祷告上天,说了些天佑大明之类的话,便令手下官员继续认真种植土豆玉米,等到可以推广开来就大力推广,为大明百姓增福!>
“大明这一年的收入不错,风调雨顺,真是天佑大明啊。”>
叶知秋奉旨去见少年皇帝,去的时候少年皇帝在和王阳明说着什么。>
王阳明如今依旧是大明太师,这一年的时间里已经确立了他在朝中的地位,而且王阳明的办事很让少年皇帝放心,如今俨然是朝廷的第二红人,至于第一号红人,当然是与少年皇帝年纪相差无多的叶知秋叶国师了。>
“国师来了,坐。”>
少年皇帝见着叶知秋到来,立马赐座。>
“谢陛下。”>
叶知秋说了句,便坐下了。>
“国师,太师,今年大明各处风调雨顺,百姓收成不错,朕有意乘势进军,收拾鞑靼,两位大人有何意见?”>
叶知秋和王阳明对视一眼,各有想法。>
叶知秋是同意进军的,而王阳明本身不反对,但是就这么因为大明风调雨顺了就去打别人是不是有些太随性。>
“陛下建功立业,开疆拓土的心情臣可以理解,只是战事要开,不是小事,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陛下要死要给鞑靼一个教训,不知道粮草军械可曾安排妥当,我大明的士卒备战情况又如何?还有鞑靼如今的情况如何?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些我们都不太清楚。”>
王阳明想了想,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皇帝想打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打赢,只是如今看起来,似乎还没有必胜的把握。>
“陛下想收拾鞑靼,那就收拾鞑靼,臣不是太懂军事,不过陛下只要愿意打,臣愿意为先锋大将,为陛下铲除一切敌!”>
叶知秋郎朗言道。>
“好好,国师大人的决心和勇气朕看到了,太师的担忧朕也知道了,这一次朕打算御驾亲征,后勤和粮草供给就有托太师了,至于国师,则随朕一同前行,有国师陪同朕,朕很放心。”>
少年皇帝侃侃而谈,似乎是早就想好了。>
这两位,都是他最信任的人,一个留守,一个随军,这样搭配很好。>
至于知兵,他自己就知兵!>
“是,陛下。”>
既然皇帝已经下了决心,那臣子们做的就是遵从了,王阳明是实干家,也是能打胜仗的主,立刻就回去安排粮草辎重的事,而叶知秋也回了自己的住处,告诉了天宝这样的事。>
“此次陛下御驾亲征,你立功的机会来了,我会启奏陛下,让你领一支队伍,到时候你可要好好的奋力杀敌!”>
叶知秋笑道。>
“多谢大人!”>
天宝等待这一天等待了多日,如今有机会,他立马激动的跪了下来。>
“小的一定在战场上奋勇厮杀,绝不辜负大人!”>
“那就好。”>
叶知秋点了点头。>
天宝这样的就应该在战场上去建功立业,而不是将自己的一身本事用在镇压叛党上。>
叛党?哪里有叛党?北边倒是有鞑靼,经常想着要南犯!>
……>
“陛下不可呀!”>
“陛下乃万金之躯,怎么可以御驾亲征,万一有所损伤!”>
“陛下慎重啊!”>
当少年皇帝提出御驾亲征的想法之后,不出意外的,许许多多的朝臣都持反对意见。>
而少年皇帝这一次是铁了心的不听大臣们的意见,以太师王阳明留守京师,自己则自封“镇国公”、“威武大将军”,领京师驻军五万,大军开拔,往边地宣府去了。>
大军行军数日,终抵达宣府,与边军汇合,合计共十万大军,以宣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支柱计划
鸟爷的悠闲生活
闪婚成宠,温总他口是心非
聋哑少女
纯阳仙府
疯狂农民工夏建
天武人皇
火影之这个天才有点普通
碎日
罗浮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