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1/3)
箭匣射空, 匠人取回手-弩, 三两下又拆成一堆零件, 零散的堆在一起, 根本看不出这究竟是什么。>
“为何告知我?”压下最初的兴奋, 赵嘉沉声道。>
就算是一把巴掌大的手-弩, 按照朝廷律令也是犯忌的东西。匠人当着他的面组装, 没有任何遮掩,难道一点也不担心?>
“前岁匈奴来犯,其后又遇天灾, 谷子绝收,是郎君心善,开谷仓接济附近村寨, 多数人才得以活命。”一名匠人道。>
“我二人年老, 早前又伤过腿,走路跛脚, 未在征召之列。家中儿孙被征入军中, 全都死在战场上。家中仅剩老弱, 里聚又被贼寇焚烧, 若非郎君善心, 熬过战火也熬不过严冬。”说到这里,匠人的声音已经哽咽。>
“活命大恩无以为报, 听闻郎君寻人烧砖,我二人即毛遂自荐。如果郎君不嫌弃, 我二人愿投郎君门下, 为郎君僮仆,供郎君驱策!”>
看着头发花白的老人,赵嘉鼻腔微涩,难言心中是什么滋味。>
“两位长者愿意留下,嘉倍感荣幸。然有一事,还需长者解惑。”>
“郎君请讲。”>
“长者能制弩,为何不献军中?”>
“郎君,军中所使都是强弩,我二人所制射程不到二十步,对阵匈奴根本无用。”>
汉军同匈奴作战,所使都是强弓劲弩。云中郡常备的守城弩,弩-矢有人的胳膊粗,力道能穿透战马。>
匠人不是有意藏私,而是这样小巧的手-弩,于游侠刺客是至宝,在军队作战时根本没有大用。距离太远射不中,距离近的话,对骑兵来说不过是眨眼的时间。面对面冲锋,以短刀拼杀都比这样的手-弩有用。>
家中子弟出战之前,匠人也曾准备手-弩,叮嘱他们随身携带。事实却是,这样的武器并不足以让他们保命。>
然而军中用不上,用于守护村寨畜场、防备宵小野人,总能发挥相当作用。并且,对于还不能开强弓的孩童来说,轻巧的手-弩比弋弓更为好用。>
“郎君担心犯忌,平时拆卸开,用时再装即可。”>
听完匠人的解释,赵嘉深吸一口气,道:“嘉有一提议,请长者思量。”>
“郎君尽管吩咐。”>
“军中有强弩,却少连弩。”赵嘉看向头发花白的匠人,正色道,“如能制成连发机关,以弩-矢之强,必能大伤来犯之敌。”>
“连击?”>
听闻赵嘉之言,匠人的表情变了。>
他们制弩的手艺是继承先父,一直因制不出强弩而感到羞愧。连发机关为偶然所得,囿于思维,根本没想过能用到强弩之上。>
经赵嘉提点,两人就如拨开眼前云雾,茅塞顿开。>
连发机关最关键的部分就是箭匣。军中有能匠熟手,只要参透机巧,未必不能对现有的弓-弩进行改装。>
制出连发强弩,战时必能发挥作用。>
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们同匈奴有血海深仇。只要能多杀匈奴人,别说制连弩的手艺,要他们的命都可以!>
“嘉不才,有大夫爵,为魏太守宾客。”赵嘉继续道,“如两位同意,我将此事报于魏三公子,给两位一个出身。如心存顾忌,嘉也不勉强,两位可继续留在畜场,工钱如常结算,今日之事就当没有发生,未知意下如何?”>
两名匠人对视一眼,很快达成一致,一起对赵嘉拱手道:“我等愿将制连弩之法献上。”>
赵嘉舒了口气。>
不是他不识好歹,而是必须这么做。>
两个匠人是出于好心,也是真心投靠,做几把能拆卸的手-弩,只要小心点,在边郡不会惹出太大的麻烦。可他的志向不是安于一地。他日进入朝堂,这就是个把柄,可大可小,小到可以一笑置之,大到能要人命。>
经验告诉赵嘉,凡事必须小心谨慎。能不留的把柄坚决不留,即是对自己也是对跟随自己的人负责。>
此外,马镫和马鞍拉近了汉军和匈奴的骑兵水平,再有能连发的弓-弩,在两军对战时,必会为汉军再增添一张底牌。>
长安茏城不两立,必须倒下一个。>
在这种情况,匈奴死得越多,对汉家就越为有利。所谓的仁慈不该用在敌人身上,想要活下去就必须拿起刀枪,尽一切可能杀死草原上的敌人。>
匠人被安顿在畜场,赵嘉迅速写成书信,用粘土封缄,交给魏同送去军营。>
“切记,务必交到三公子手中。”>
魏同领命离去,一路飞驰到军营。偏巧魏悦不在。问明魏三公子的去向,又调头赶往云中城。>
抵达太守府时,天已经擦黑,魏尚正设宴款待长安来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唐第一狂徒
百变妖锋
外乡人的旅途
这个穿越者有点猛
官道商途
论感化对方的一百种方法
娇妻狠撩人:御爷,抱!
春秋之晋国天下
斗神(失落叶)
离婚合约前妻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