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431活捉韩世忠,生擒梁红玉(1/2)

这些日子里,孙坚开始信任周瑜,把攻破中央军的希望放在了周瑜的身上。通过前几次和萧延嗣的交锋,孙坚意识到自己以往的作战经验和战术对萧延嗣根本没起作用,连续遭受失败,在萧延嗣这里吃灰不少的孙坚也明白过来自己是对付不了萧延嗣的。于是干脆将指挥权交给了英姿勃发的周瑜。

周瑜接过军权之后,先是由孙策陪着巡视了一遍两军对阵的是战场,希望掌握战场的第一手资料。他可是没有急着和萧延嗣开战。几次交手下来,他也是深感萧延嗣并非孙坚那些老人所说的别无实处,只是凭着他和刘辩的关系才得以重用。萧延嗣和张巡比起来,野战论兵的能力可是不比自己弱。

周瑜认为,要破汉军水寨必须先拿下桑落洲,击破这块沙洲与水师大寨的掎角之势,免得遭受腹背夹击。但桑落洲在韩世忠的经营之下,大船靠近就会被搁浅,继而毫无反击之力的遭受投石车与箭楼的狂轰滥炸,要想拿下桑落洲,必须先设法化解投石车的威胁。

周瑜的应对之策有两个,第一是在船上撑起巨型牛皮做保护伞,抵御投石车抛射出来的巨石。牛皮弹力十足,可以将石头的力道卸去,极大的保护船上士卒的安全。

这段时间以来,孙坚把船队停靠在蕲春岸边,派出了万余人组成了二十多只小股队伍,全部乔装成土匪在蕲春县内大肆劫掠耕民的黄牛、骡子、驴子等牲畜,把蕲春县内的牲畜劫了个一干二净不说,还流窜到南蛮的地盘上打家劫舍,搞的地方人心惶惶。

如此折腾一番,孙坚军成功的抢回来了六七千头耕牛驴骡,全部宰杀了让士兵大快朵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甚至有不少人因为吃肉太多,导致消化不良拉起了肚子。而牛皮、驴皮、骡子皮则全部完整的剥下来,一块块的缝制起来覆盖在船只顶端,用来防御投石车的狂轰滥砸。

除了用动物皮抵御投石车的威力之外,周瑜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沉舟填江。将桑落洲的外围扩大出一圈来,让士卒可以在投石车与箭楼的射程之外登陆,快速的向汉军的寨栅发起冲击。

沉舟填江可不是一艘船十艘船这么简单,少说也要三五百艘。孙坚自然不会拿自己的船来沉江,在派出队伍抢劫牲畜的时候,又派了一支队伍沿江劫掠渔船,无论大小,只要撞见,一律强行掠回。

和前一次劫掠牲畜一样,孙家军不但在汉人的居住地这一段劫掠民船,甚至还继续溯江而上,继续在南蛮的这段千里江面上大肆掠夺渔民船只,将近十天下来,硬生生的抢回来了近千艘小型民船。在抢船的同时,孙坚又派人在岸边开凿了大量的岩石,全部装在了渔船上,只待一声令下,便冲锋在前,凿船沉舟,扩充桑落洲的外围,直接徒步冲击寨栅。

考虑到这些地方将来可能是自己的地盘,再加上顾及到南蛮王孟胡的想法,孙坚这次的劫掠行动并未过分,在行动的时候他可是千叮咛过,只是劫财而已,若非危及生命,尽量不要杀害两方百姓。以免搞得自己腹背受敌不说,还让孟胡对自己这方生出恨意。

花了近半个月的功夫,周瑜经过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后,再次统领着孙家军向汉军营盘发起了浩大的攻势。一开始的战局就让参战的将士杀红了眼,双方都是拼着一口血性厮杀着。

“儿郎们,给我拼死向前冲,誓死夺取桑落洲,斩杀韩世忠,为陈武将军报仇雪恨!斩伪汉兵一人,赏钱一千株!斩校尉一人,赏白银一千两!斩偏将一人,赏黄金百两!斩韩世忠者封侯拜将、赏黄金千两!”

孙坚一身戎装伫立在帅船甲板上,左手提剑,右手挎刀,大声的对士卒许诺下重赏。为了鼓舞士气,决定亲自带队冲锋。

“杀啊,杀吴兵,杀韩世忠!”箭伤痊愈的符存审首先高举长枪,响应着孙坚的号召。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孙坚的鼓舞之下,经过了补充的五万孙坚军将士纷纷挥舞着武器鼓噪呐喊:“冲啊,杀吴兵,领赏金!”

在交州一带有着鞭王的周青这次可是愿意待在后方指挥了,直接将指挥权扔给周瑜,拿着老周家祖传的一对镔铁钢鞭,划拉着一艘战船独闯汉军大营。

????孙坚令旗一挥,命符存审督率着一万士卒,驱赶着满载了岩石的渔船冲锋在前。顶着桑落洲上的投石车,在洲边凿沉船只,连船加岩石一起沉入江中,一层层的铺垫上来,然后由自己与孙策率领精锐队伍,徒步登岸,强攻桑落洲上面的汉军寨栅。

似火的骄阳炙烤着江面,近千条满载岩石的渔船在符存审的驱赶下,奋力向前。渔船的后面是他统率的万余名精锐士卒,全部乘坐着小型的艨艟与走舸,等着前面的沉船填满江底之后,便徒步向桑落洲发起冲锋。

紧随符存审先锋队伍的则是由孙坚父子亲自统率的主力大军,全部乘坐中大型的斗舰与楼船顺江而下。等着符存审率领的先锋队伍在桑落洲站稳脚跟之后便合围沙洲,争取全歼韩世忠所部。

看到孙坚军卷土重来,韩世忠急忙登上瞭望台眺望。发现孙军冲在前面密密麻麻的小船竟然全部都是渔船,而且每一艘船上都堆满了小山般的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我从今天开始种植神魔 洪荒调查员 第一瞳术师 诡语丧钟 中世纪女领主 宠婚VIP:玦爷娶一送三 星幕之上 超能贴身保镖 宫心谋 永乐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