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2章 村委书记(1/2)

王国鼎认为,自己既然担任了卧虎岭村的村支书,那就一定要把这个村变强、变富。

现在,王国鼎深切地感受到世界变化太快了,而卧虎岭的变化又太慢了。

是啊,这个世界就像装上了哪吒太子的风火轮子,变化实在太快了。16世纪末、1世纪初,欧洲艺复兴运动兴起了,科学技术随之发展了。英国的瓦特在169年,发明了蒸汽机,成为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的标志。珍妮纺纱机的产品,用机动远洋货轮运载着,伴着洋枪、洋炮,轰开了整个世界。从那以后,全世界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消失了,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打破了。

特别是近百年,微电子学和光学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带动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科学家们还预测,人们还要进入生物时代、纳米时代、太空时代。

科学技术转变成生产力,产业革命一浪高过一浪地前进。经济形式也由农业经济转变成工业经济,专家们讲,很快就要进入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而眼下的卧虎岭呢,基本上还处于石器和铁器并存的时代。

从王国鼎被任命为村支书的第一天起,他就没少在卧虎岭转悠,他在看,他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这个贫穷而又混乱的村子尽快富起来。看到的现实让王国鼎揪心,这里的生产力水平差不多还停留在石器时代。

村子里除了大件的石磨、石磙外,还有石碾、石臼,家用的物品,磨刀用的磨石不,捣蒜汁、捣辣椒泥用的也是石头擂臼。

石磙是用来打场的,一到麦天,村上的几盘石磙一个月也闲不下来,第一遍先把子粒碾下来,就得十几天。一场新割下来的麦,堆得半人高,被太阳烘晒以后,牛把们就套上牲口,拉着石磙,奋勇地冲了上去。碾轧一遍后,体积降下来很多,劳力们把场翻上一遍。再经过太阳暴晒,牛把们再次套上石磙碾压。在这个过程中,石磙后边还要加上一条穿孔的月牙形比较粗糙的石板,称作“捞石”,通过它在麦草上拖过去,对麦穗产生揉搓的作用。

牛把们的工作任务完成以后,青壮年劳力们把麦草擞去,留下麦糠、麦子,顺着风向,拢成一嶙,把粮食扬出来。嶙好后,在有一定强度的风中,有人扬场,有人在下边用扫帚“打劣”,把“麦余子”(没有碾透的麦穗)扫在一边,新鲜的粮食就干净起来。

打麦的第二遍比较简单,主要是用石磙把已经脱过子粒的麦草重新碾轧一遍。这样做,可以把麦草打软,给大牲畜做饲料。同时,也是一次复收,把里边尚存的麦继续收打起来。这一遍碾后的麦草上垛后,整个麦收才算完结。

正因为如此之慢,麦收天气突出一个“抢”字。村民们把麦收时节称作是“焦麦炸豆”的时候,很多人几乎睡不了几个囫囵觉,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怕就怕天下雨。

眼下的收割,自然也是纯手工。到了麦天,大约是在阳历五月底、六月初的天气,本来天长夜短,人们只要听到“吃杯儿茶”的叫声,大约是凌晨四点钟左右,就开始起床了。人人抄着一把在头天晚上已经磨得锋利的镰刀下地割麦了。

这个时候,妇女们割麦的速度比男人们还快。“拱起垄子”来,只听“刷刷”的一片声响。

捆好的麦捆往打麦场上运,自然用的是牛车。

装车是一桩有技巧的活儿,所有装上去的麦子,麦穗都是朝里边排放,把麦茬朝外边。装满车的麦子,重心必须落在车轴上。装车时,牛把和一个壮劳力把一铺铺的麦子,一杈杈地从地上挑起来,往车上从头至尾排放,上边用一个妇女踩车。三个人协同作战,把车子装得四棱四正,再用一挂长绳煞着,无论走多么坏的土路,也不会翻车。拉到场里后,壮劳力们拿着桑杈,把麦子抖乱,打成铺儿,一杈杈叉起来,堆成大垛。

等麦全部割下来,垛成垛后,大伙悬着的心才能够放下来。

因为有句老话,“麦上垛,谷上场,豌豆扛在脊梁上”。除了豌豆这种作物必须及时收打以外,其余的粮食只要垛在场里,等等再打也不迟。

现在虽然是分田到户了,不过像抢收庄稼这样的事,大伙还是聚在一起干,讲究一个效率。

卧虎岭还有两盘大石磨。一个是公家的,一个胡万林家里的。

早些时候,谁家有了一盘石磨,好处很多。邻居来磨面以后,余下的麸皮,可以养猪、喂牛,春荒时,人也可以吃。一头毛驴蒙上眼睛,在磨道里整天转,麸皮却轮不到它享用。捣蛋的毛驴就会在曳磨时,冷不防地把嘴伸向磨盘,馕上一嘴。对这种贪吃的毛驴,就要用一根木棍儿,把它的嘴巴与磨盘间撑开,免得它偷嘴吃。

磨面的屋子叫“磨坊”,石磨的周围叫“磨道”,在磨道里负重奋进的是毛驴。有人形容全能的人是“会曳磨就会拉碾”,其实不然。比如拉油碾的活儿太重,瘦的毛驴干不动,往往用马或骡子干。马与驴可以交配,生出来的竟是无性有力的骡子。马、毛驴和骡子,这三种可以用作动力使役的牲口,都是单蹄牲口,它们不同于牛、猪、羊,属于偶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叶玄 我在锦衣卫打工的日子 梦里为王 一个老千的自述 斗罗之邪虎银龙 苍穹神兵 皇后的马甲撕不完 王后14岁:带着儿子去抢婚 乌衣茶姬 穿越回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