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0篇 经脉(8/15)



【注释】[1]手表腕即手腕的外侧,也就是指手背。在此是指手背上从小指与无名指的分叉处到腕部阳池穴处的部分。

[2]两骨之间在此指的是桡骨与尺骨的中间。

[3]散落心包当为≈qu;散络心包≈qu;之误。

[4]浑浑焯焯浑,音魂;焯,音纯。浑浑婷焯,是形容听不清楚声音的样子。

[5]是主气所生病者因为三焦腑具有气化功能以通行水液,故其所络属的经脉--三焦经也就可以调治气所发生的病证。

【白话解】三焦的经脉手少阳经,起始于无名指的末端,向上走行而出于小指与无名指的中间,再沿着手背到达腕部,并出于前臂外侧两骨的中间,再向上循行,穿过肘部,沿着上臂的外侧,上行至肩部,而与足少阳胆经相交叉,并出行于谤经的后方,此后再进入缺盆,分布于两乳之间的膻中处,并散布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心包络,再向下穿过横膈膜,而依次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上、中、下三焦。它的一条支脉,从胸部的膻中处上行,出于缺盆,并向上走行到颈项,连系于耳后,再直上而出于耳上角,并由此屈折下行,绕颊部,而到达眼眶的下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的后方进入耳中,再出行至耳的前方,经过足少阳胆经所属之客主人穴的前方,与前一条支脉交会于颊部,由此再上行至外眼角,而与足少阳胆经相衔接。

手少阳三焦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耳聋,听声模糊,咽喉肿痛,喉咙闭塞等症状。

手少阳三焦经上的腧穴主治气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自汗出,外眼角疼痛,面颊疼痛,耳后、肩部、上臂、肘部、前臂等部位的外缘处都发生疼痛,无名指不能活动。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脉的脉象大一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原文】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1],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2]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耐纠,横入髀厌[3]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4],下合髀厌中,[5]以下循髀阳嘲,出膝外廉,下外辅禺[6]之前,直下抵绝骨[7]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8]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9]。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10,足外反热,是为阳厥[11]。是主骨所生病者[12],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13],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胆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qu;是动病≈qu;、≈qu;所生病≈qu;,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注释】?[1]头角就是指前额之上缘的两端处,即额角。

[2]毛际就是指耻骨部**的边缘。

[3]髀厌就是髀枢,即髋关节,俗称大转子,为环跳穴所在的部位。

[4]季胁就是指两侧胸胁下方的软肋部。

[5]髀阳髀,就是股,俗名大腿。内为阴,外为阳;髀阳,就是指大腿的外侧。

[6]外辅骨即指腓骨。胫骨为内辅骨。

[7]绝骨外踝上方之崩骨禾骊即凹帕郁但骨在此处似乎有所中断,故名。它又是悬钟穴的别名。

[8]歧骨足之大趾与次趾本节后方的骨缝处叫做歧骨。

[9]三毛是指足大趾背面,趾甲后方,第一趾关节处,有毛的部位。

[10]膏泽膏,就是指膏脂;泽,就是润泽的意思。膏泽,就是形容油润有光泽的样子。

[11]阳厥是指由少阳之气上逆所导致的病证。古人认为凡是足少阳胆经之经气发生异常变动而出现的病证,都是由胆木生火,火气冲逆所致,故其病证都称为阳厥病。

[12]是主骨所生病者胆之味为苦,苦味入骨;又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故胆腑有病,可伤及于骨。所以胆腑所络属的经脉--胆经也就可以调治骨所发生的病证。

[13]马刀侠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玄学真千金下山,高冷军官后悔了 灵气复苏:只有我一个人修仙 某异界的神奇宝贝大师 霸王的天空 神医本色 快穿之祈愿人生攻略 地窟生存:我能听见提示音 杀手弃妃毒逆天 我在荒岛求生的日子 超品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