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国尉授之(2/3)
为秦之利?
嬴政象个在诉说自己委屈的孩子道尉缭辱朕。
李斯大笑道大王真不知尉缭之心欤?
嬴政面色一变道廷尉请讲。
李斯于是解释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大王乃天下明君对他尉缭又是礼遇非常推重有加得主如此夫复何求?然而尉缭为何仍然要离开咸阳临离开之时还要对大王恶语相加?
嬴政专注而听李斯再道依臣之见尉缭之用心不可谓不良苦也。尉缭临去之言多为无稽之谈不足驳斥只重在“诚使大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这一句话。尉缭仁人也有慈悲之心之所以作如是说并非诬蔑大王而是激将大王。试想六国终将灭亡天下必归于大王。尉缭先放出风声预言大王将以天下为虏正是希望大王日后能以实际行动证明他尉缭有眼无珠错看了大王。为此尉缭甘愿动大王之怒乃至不惜一死。今大王无论纵之还是杀之都无疑是在默认尉缭说得没错。大王一言不容何以容天下?臣请为大王追之。
嬴政一想李斯的解释确也说得通意乃少解又道茅焦去时廷尉不置一辞。今尉缭将去廷尉却力劝寡人留之。廷尉何故厚此薄彼?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言权。李斯虽没有见过尉缭本人但却听蒙恬多次提过加之《尉缭子》一书他也曾仔细研读是以对尉缭堪称了解于是说道茅焦纵横之徒也去不足惜。尉缭和茅焦有大不同。臣闻于蒙恬尉缭自称大王需要他更甚于他需要大王。此言诚然臣请为大王言之。六国向来称秦军为虎狼之师残暴之师。秦军到处动则坑杀鲜有怜悯六国之军因此往往死战以致秦军虽胜却时常伤亡惨重。尉缭著《尉缭子》提倡兵不血刃鼓吹仁义之师天下的将领有几人没有读过《尉缭子》?在六国的军队中就有不少将领皆是尉缭的信徒奉以为师。这意味着什么?难道仅仅意味着不管尉缭走到哪里都不愁没人包吃包喝包住包玩吗?当然不是。这意味着尉缭他已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面旗帜一面深入人心的旗帜。尉缭就是仁义之师的象征!一旦尉缭能为秦所用其意义和号召力自然不难想象。得其人胜得一国诚非虚也。
李斯所说嬴政自然也曾想过不然他也不会对尉缭一直谦恭事之。尉缭的价值嬴政早洞察于胸只是一时被怒火蒙蔽而已。经过李斯这一番重复和提醒嬴政渐渐冷静下来。是啊只要尉缭他能留在咸阳哪怕从此一计不献一谋不出成天行尸走肉山吃海喝但只要有他这尊菩萨供在那里对秦国来说就是有着莫大的好处。尉缭对六国将领的影响自不消多说对六国的老百姓而言尉缭所提倡的“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的战争理想就象“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一样简单到一听就懂从而心向往之。至于供起尉缭之后一旦形势需要也大可抛开尉缭的学说阳一套阴一套。
嬴政道寡人曾欲拜尉缭为上卿遭拒。尉缭似不愿为秦所用。
李斯摇头道上卿之位太卑。
嬴政奇道比上卿更尊难道相国不成?
李斯道相国自有宗室二君为之。臣以为欲留尉缭当以国尉授之。
嬴政大惊道廷尉戏言乎?廷尉可知国尉一位自武安君白起之后一直虚待至今以其位太尊而不得其人故也。今以国尉之位轻易授予尉缭一旦尉缭再次拒绝则我大秦颜面何存?廷尉为寡人再善谋之。
国尉也称太尉位列三公金印紫绶掌武事秩万石直接受命于秦王为秦国的最高武官。国尉一位因为白起曾经担任过的缘故从而成为秦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官职。好比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教授席位因为牛顿、狄拉克等人曾经先后据之从而成为学术界中最负盛名的教授名衔薪水未必最高荣誉却是最大
然而国尉和卢卡斯教授席位又有不同。三百多年来卢卡斯教授席位一直薪火相传不曾空缺。而国尉一位自白起之后一直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以致虚待百年。蒙恬的爷爷蒙骜功不可谓不高却也没能熬到这个位子。正如嬴政所言白起神话般的赫赫战功为国尉树立了一个标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标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国尉之于秦国就像号球衣之于芝加哥公牛队跟着i一起退役从此再无别人够资格再穿。
李斯心知国尉一位非同小可嬴政的惊讶也在情理之中于是说道臣非不知国尉之尊百余年来再未授予一人。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大王以国尉授尉缭方能显大王诚意。白起战功百年来无人能过之。然而世变时移当年秦之兴师为了攻城略地如今兴师要在统一天下。尉缭之应变将略固不如白起。然而白起所习兵法也尉缭所重兵道也。于此并吞六国之际需要新的军事思想以改变六国对秦军之成见在保证战斗力的前提下易残暴为仁义。尉缭忤逆大王大王不罪之反以国尉尊之方显天子气度也方显示改变秦军之决心。
嬴政沉吟不语李斯又道主留尉缭臣也有私心在。前数月蒙大王纳愚臣之谏收回逐客令使外客咸复故职。今尉缭从魏来秦来不几日却又离秦而去。外客难免心生狐疑以为大王心中犹有内外之别是以不用尉缭。六国之士其中不乏心向秦者今见尉缭这般的名士秦尚不能用怕也要从此断了来秦求仕的心思。昔日燕王之待郭隗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姐妹互换人生
白雾
快穿:男神,给个面子
九星
凤衔金枝
金主变态的N种方式
金牌天师甜心妻
全职修神
浮世经
无上鼎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