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不要订阅,资料多,订阅的不要骂我(3/3)
堺港等各地商人云集此地,人们称作西都。”嘉靖三十一年左右王抒有段大唐街的记述:“闽、广、徽、浙无赖亡命潜匿倭国者不下千数,居成里巷,街名大唐。”
王直虽身在倭国,但和内地的联系还是很密切的,甚至可说是亲密,正如王抒所云:“滨海顽民图贼厚利,从而贩取柴米、酒肉以馈之,打造枪刀、铅丹以助之,收买违禁货物以资之,饰送娼优、戏子以悦之,每见官兵动静则星火徒报,官府密令哨探则推避不从。宁杀可爱之身而不忍背不可附之贼。”这种感情已不能简单地用图利来解释,王直已与内地居民在长期的贸易中,互相讲求信义,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开市通商已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一目了然。
可以说在王直退避日本之前,明朝的官方文书还把他们称为海寇,倭寇一词并不多见。但在嘉靖三十二年(155)烈表山被破之后,倭寇一词就屡屡出现在朝廷的奏折中,可见所谓的倭寇扰民其实就是王直对明朝政府背信弃义的报复。之所以打扮成倭的形式出现,是想以此为掩饰,转移人们的视线,这样其在大陆的家属和族亲可常保无事、免受牵连。因此,他们尽量把自己的发式装扮成日本人的模样,以便和称谓一致。正如有人说的:彼固以倭为名,而我亦以倭名之,是坠其计也。但话虽如此,真倭还是有的,但极少,最多不超过三成,并且在倭寇中地位较低,大多为雇佣来护送商船的保镖。这里有一封曾任福建按察使的宗方城给友人的信,其中叙述了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月倭寇攻陷福州府福清县的事,从中可见华人对倭人的“妙用”,说:“海寇大多华人,华人狡,善骗夷。福清之陷也,盖华人之先其夷于睥睨间,守睥者睹其夷,遂惊而逸。即陷,华人乃又先之,骗夷以狱此帑藏也,夷遂呼其类数千人劈门以入,而其时华人已群入帑藏中负其万金走矣。夷人不知华人负之矣。及败,其俘皆夷,华无一夫被创者。”这段文字清楚说明在攻城危机时让真倭冲在前面,一旦攻下城堡,首先获利的却是华人。
嘉靖三十五年二月(1556),胡宗宪出任浙、直总督。此人在历史上很有争议,大多说其攀权附势,人品不佳,特别是诱杀王直这件事上,尤受后人指责,说其前后行为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诱王直时将王直母、妻、子从金华监狱中放出厚待,并许开市贸易(其实他无权做这个许诺,皇帝在禁海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并且一贯的),待王直来后却推翻前面所有的许诺,并软禁直至杀害王直。在后世讲求道德大义的迂腐文人看来,他的确是个出尔反尔的小人。从“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看,他的所作所为的确是反动的,不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但从作为一个臣子、朝廷命官,吃的是大明的饭,就该替老朱家办事这个角度,他胡宗宪可是个大大的忠臣,比那些个吃里扒外的海防官员强似百倍,如果能再结合当时明朝的实际现状,再看一看他剿倭的功绩,不得不说胡宗宪也是个大大的能臣。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对戚继光的评价:尽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办好,同时也尽自己的努力得到适当的享受,至于合法不合法,从他的政治眼光看已无关宏旨。
所以说,既然有人想要和刘永胜谈生意的话没那么刘永胜现在也是不得不见了……
[奉献]
本章已完成!
前妻,诱你成瘾
死亡女神
高手系统
灵木瞳
我!秦始皇!打钱!
从破庙到神庭
全能九州战神饺子就酒
无法标记
随身英雄杀
夏一天天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