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43章 螳臂当车(2/6)

,这里就涉及了一个明朝后代与清朝的矛盾。

可能是由于年代远近的关系,雷天易对于清朝的了解比对于明朝的了解要多一些,况且《明史》是清朝人编写的,在论述上也难免对于明朝有些贬低。

雷天易提到清朝,首先想到的是康乾盛世,想到康熙雄才大略,然而说到明朝,则首先想到皇帝昏庸,太监专权,朝政**,似乎就以此判定了明清两朝的熟优熟劣。事实上,这其中却存在着许多对明朝的偏见与误解。

世人对明朝的第一大抨击,在于明朝的**制度和特务组织。尤其以锦衣卫制度颇遭非议。事实上,朱元璋最早建立锦衣卫的初衷,自有加强**的目的,但也是出于惩治**的需要。

明朝立国以来,吸取宋朝灭亡的教训,深感法令宽松,导致机构冗赘,吏治**,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于是明开国后针对官吏订立了苛刻的法律。规定贪白银六十两者,处扒皮塞草之刑。

当然,随着**制度的加强,锦衣卫制度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毕竟一个建立在高度**基础上的特务组织,作用也是有限的,假若统治者昏庸无能,那这样的组织也必将造成冤案丛生,祸害社稷。朱元璋和朱棣时代锦衣卫和东厂的作用主要在于惩治**,因为二人都是英武能干的皇帝,因此这种制度的积极作用相对大一些,随着后代子孙的无能,这种制度必将加剧政治的黑暗。但比之清朝,明朝的**制度还是有开明一面的。

虽然后世的人说清朝胜于明朝,一个直观的论据就是国家疆域。甚至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康熙也因为收复台湾而对朱元璋墓得意的说了句“大清远胜于大明”。若明太祖在天有灵,岂不哑然失笑。

台湾并非清朝时才成中国领土,明朝时就已在台湾建立了有效的统治,17世纪初还曾为保卫台湾与**发生战争,只因后期调动福建驻军北上抗清,才给了荷兰人占领台湾的机会。

当然,后世人说清朝胜于明朝,是因为清朝在东北,蒙古,西北以及西藏都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奠定了今天中华的版图,但事实上雷天易知道,明朝鼎盛时期,其控制区域并不亚于清朝。清朝时期,西北蒙古和青海时常叛乱,终雍正一朝都难以平定,而青海自徐达驱逐王保保势力收复之后,终明一世岁岁来朝。明朝时期的西藏青海尚处于各部落割据群龙无首的状态,其部落首领均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承认自己是中华的一部分。

清的乘虚而入是华夏文明惨遭殖民征服的开始,落后的蛮族取得政权后,建立起民族间的经济寄生关系,对汉族人民大搞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尤其在思想和文化上进行大规模的钳制和愚民。

在后世里面,疆域问题,历来是“我大清”清国奴粉丝们用来攻击明朝,以显示“我大清”的“伟大辉煌”的一大“利器”。当其言论在后世网上被人驳的体无完肤的时候,往往就会祭出所谓的“我大清疆域比你们的明朝大三倍”这一最后的“利器”来。

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先生说过“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很多人就是这么上了当。这个道理,在中国也是适用的,以至于日积月累这么多年下,竟也有很多汉人对这一谎言信以为真了。

那个时候雷天易记得有人对这个所谓的拥有比明朝大三倍的疆域的王朝揭了底。

先来说说这“我大清疆域比明朝大三倍”,这种说法在民国时代就相当的流行,以至于台湾的李敖在他的书中也是这么提的,甚至写《鹿鼎纪》的金老伯也这么吹嘘,结果蒙蔽了很多不明真相的人。

“我大清疆域比明朝大三倍”的内容是什么呢?要得出“我大清”疆域是明朝的三倍的结论需要两个条件:一、明朝后期实际控制的疆域面积只有大约三百多万平方公里。二、“我大清”“康乾盛世”有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面积的疆域。这么一算下来,自然是清的疆域比明代大了三倍有余。然而,如上所述的两个条件是否能够同时成立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比较的时候,为什么明朝要用后期的所谓实际控制面积,而清朝要用所谓的“康乾盛世”?条件不公平。明朝疆域最大是在永乐大帝时代,这是公认的事实。为什么一个要用衰落以后的条件,另一个要用所谓的“鼎盛期”做条件呢?如果反过来,老侯用永乐大帝时代的明朝面积和努尔哈赤发家以前的面积比较的话又岂止大三倍?

其次,一个朝代由兴起,到极盛,再到衰落、灭亡,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在极盛期的时候,才是这个国家疆域最大的时候。到后期,国家衰落了,很多边缘地带也往往被别的强大的国家抢夺去。自古以来,历朝历代莫不如此。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明朝的实际控制地域不能自始至终保持同样大小,清朝亦如此——这种事情就算是唐朝也不能避免。要合理比较的话,还是拿明清两个朝代的最大面积来看看吧。

再次,清朝的粉丝们喜欢说明末疆域有多小有多小,我们不妨来看看清末疆域有多大。不用其他时候,就选溥仪逊位的前一天的满清疆域好了。溥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龙门阵 爱上来自星星的你 梁健项瑾 迷失在空间的枪兵 触碰蔷薇 NBA禁区推土机 苏奈沈慕衍 这对血族不太冷 红尘尽处之契丹 天启镇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