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节(2/3)
的焦点还是南京方面得把少帅给放回来。
谁能做这个主,非孔亦非何,还是那个因为“养伤”而“不问政事”的老蒋。
杨虎城在与东北军高层磋商之后,直接给老蒋发来了电文。
中央要撤我们的官,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得把“张副司令”放回。要知道,这里所有一切都要由他来主持,他一日不回,军民“多一日之惶虑”。
面对“放人”的请求,老蒋却喊起了冤。
张学良要回南京,又不是我的意思。相反,我还“再三力阻”,劝他不要回来。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我已经预料到,他一回京,舆论肯定不会谅解,众人一定会主张“办”他的。
我没说错吧,果然,审他了。
推卸完责任,又开始“表功”:这时候就只好靠我帮忙了,经过种种“曲折”,总算给弄到了一个特赦。
特赦是特赦了,但是政府有“管束之令”,所以还是不能放。
言外之意,那“严加管束”的命令不是他蒋某人下的,而跟“管束之令”这样的国家法纪问题比起来,“个人感情”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他老蒋就算有这份心,亦“难以立时补救”。
(770)
2010-07-1419:39:36
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一书中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游戏就是,官场往往有两种语言,大家在厅堂里讲的叫官话,但这个是表面文章,纯粹敷衍人的,能起实际作用的是“私房话”,也就是“潜规则”以及附属于这一体系上的语言。
概而言之,杨虎城希望老蒋能讲“私房话”,但后者却用“官话”来搪塞,而且搪塞到你一时都找不到什么合适的理由来反驳。
是啊,看起来老蒋真是够仁至义尽了:叫你不要回来的,你偏回来,这就算尽了私情;回来后遭“党纪国法”处罚,我已代为求情,但“法不容情”,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
老蒋发了话,站在台前的孔祥熙心领神会。他告诉杨虎城,职务任免的命令既然已经发出去了,就“碍难收回”,否则政府还有什么威信可言。
态度已经摆在了桌上:张不能放,至于你们的职务,也非撤不可!
事情的解决,终于又回到了老根子上——拿实力说话。
何应钦调兵西进,东北军、第17路军以及陕北红军也都调兵遣将,积极备战。
驻军甘肃的东北军于学忠更是愤然:我东北军已“亡省破家”,家当一空,现在只有烂命一条,你们要就拿去,“死有何惧”。
硝烟的味道连躲在溪口的老蒋都闻到,也坐不住了。
本来以为张学良被扣,西安方面会出现瓦解迹象,但事与愿违,“三位一体”似乎并未出现任何松动。
打,显然不是首选,惟今之计,只有在“政治解决”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老蒋为之苦心孤诣,再出一招,这就是解决西安事变的“甲乙两案”。
乙案:东北军向南移至安徽,17路军调甘肃,红军仍回陕北。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方案是为了拆分“三位一体”,让你们三家人一南一北,不在一块,以便我各个击破。
太明显了,所以老蒋还有甲案——
东北军向西移驻甘肃,17路军调至泾渭河以北,红军则回陕北。
这个方案叫做退而求其次。虽然“三位”仍在西北,但毕竟不会集中于陕西一地了。
当甲乙两案刚刚传至西安时,大家最初的态度是都不能接受——无论是甲案,还是乙案,没有一个提到要释张。
可是方案既已问世,就不可能不予以考虑,毕竟甲乙之后没有“丙”,舍此两方案,只有开打。打,那毕竟是下下策,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重大而关键的决策,东北军不会听杨虎城,他们还是得听少帅张学良的。
王以哲、何柱国派出特使至南京,征询张学良的意见。
少帅此时处于软禁之中,早已身不由己,但他有一个认识很清楚,那就是如果硬碰硬,西安方面的力量仍显薄弱,但只要“三位一体”能撑住,哪怕是隐忍须臾,他就可以安然获释。因此,他写了封亲笔信给西安的文武官吏,强调和平解决,斟酌选择甲乙两案。
东北军王何二将决定照少帅的意思办,先撤兵,暂时不提释张,以后再设法营救。
他们选的是乙案,即东北军南下移驻安徽。
为什么偏偏选中这个方案呢?
(771)
2010-07-1419:43:51
作者:赫连统万邦回复日期:2010-07-1414:23:34
老关人到哪里去了文到哪里去了
————————————————————————
这两天一直在外面东奔西跑,只能这样早出晚归地更新,不好意思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季太太宠夫日常
快穿之十世倒追
分封深渊
阿帕
守寡日常:养娃卖茶嫁侯爷
NBA的功夫控卫
网游之白骨大圣
借阴命
九重长相思
我的师父什么都懂亿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