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80节(3/4)

另一条,与我们合作,不仅给钱给枪,还可以取代“才能不够”的德王,让你执掌内蒙和西北。

第二条暴露了日本人对马前“犬”的一贯使用原则:拿来就用,随时更换。

傅作义不是“犬”,他是草原上的鹰,如何能上鬼子的当。

但第一条却让傅作义不得不担心:日军似乎真的有可能在绥远直接动兵。

傅作义的话让老蒋为之一惊。

不过他很快牙一咬,脚一跺:那就打,怕个逑!

我相信:倭必不敢正式宣战。

他下令在陕的中央军汤恩伯、关麟征等多支主力部队做好入绥准备。

对绥远之战,老蒋还有一个不可多为外人道的算计。那就是最好把它处理成“地方冲突”。

当年的“一二八”会战,外界始终认为是“广东军人”和“日本军人”在斗,不知道中 队中起码有一半是中央军精锐。

如果没有中央军参战,不可能顶日本人那么久,战局也不会那么好看,但要是中央军参战的真相当时就暴露出来,最后就不太容易收场了,“七七事变”提前进行都有可能。

对此,老蒋自己是甚为得意的,认为既增强了军队实力,又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中日之间的全面冲突。

他让陈诚去面见阎锡山,同样给出了这样一个瞒天过海之计,即为避免日军介入,可像当年的“一二八”会战那样,把战事处理成纯地方冲突。具体办法就是,由汤恩伯第13军化装成晋军(一如第5军的掩人耳目),奇袭张北县,傅作义则负责攻取商都。双管齐下,直捣对方的察北老巢,准保能打伪蒙军个措手不及。

多好的计啊,都用不着你阎老西花一个子。可老阎还是犹豫。

你说得倒好,那要是关东军真的打过来怎么办,他会把帐全算在晋军头上的。别忘了,我后面还有红军,再给来一个“东征”,里外一夹攻,晋绥就全完了。

所以,“非万不得已不可寻敌”。

这时候,蒋、阎、傅的态度就分出来了:两头高,中间低。老阎自始至终都怕打,唯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把火烧到他的山西地界上来。蒋傅不怕打,但他们之间又有区别。

蒋是认为日本人不过借此恐吓,并未作好全面决战的准备,中方可用“牺牲到底之决心”逼迫对方让步,以免在南京谈判中吃亏,而傅倒相信日军可能真的会参战,但他身处绥远,退无可退,而实际上也不想退。

不过傅作义处于决策末端,他在名义上得听阎锡山的,偏偏那时候老蒋还命令不了老阎,所以虽然老蒋主张先发制人,主动出击,但在后者那里怎么也通不过,结果两个想打的一头一尾都只能干瞪眼。

最后的决心还是德王帮他们下的。

(709)

2010-06-1814:10:08

德王本来对傅作义还是有点忌惮的,所以迟迟不敢动手。可是那个田中却在旁边一个劲地怂恿他:你怕个甚啊!

知道“九一八”不,东北军当时号称全国最强的地方军,还不是一打就跑,我们穷追至长城,轻轻松松就拿下东北四省,建立了“满洲国”。

傅作义有什么啊,不过徒有虚名罢了,不见得比东北军强到哪里去。没准也是个一吓就撒丫子跑路的软蛋,绥远很快就是咱们的了。到时候,“蒙古国”一定比“满洲国”还风光呢。

德王一想,有道理。

要是傅作义真有一手的话,他为什么迟迟没有动静呢,一定是怕了我们。

再看看田中的样子,不出兵也不行了,一万骑兵,那都是日本人投的资,“老板”得看产出啊。

德王马上给傅作义发了份电报,说现在连中央都扶植我,要让我自治了(不知道他说的是哪个中央),就是你绥远不是东西,老是不想让我舒舒服服。“蒙古虽弱”,我也得“作最后之挣扎”。

他要傅作义“自觉自愿”地退到百灵庙以南,否则,他就要“挣扎”了。

看出来了吗,这其实就是一份挑战书。

收到这份电文,傅作义大怒。

不揍你一下,你都快不知道自己姓甚名姓了。好吧,既然你屁股痒痒,我也就用不着再客气了,姑且扮扮老师的角色,以“壮我军威,寒彼贼胆”。

他在看法上终于又跟老蒋走到了一块:如果我们打得快的话,日军肯定来不及参加进来(“倘出以迅捷手段,则日方或不及参加”)。

“挑战书”摆到桌上,蒋阎傅总算形成了一致:打!

不过还没等他们主动出击,德王却已经提前“先发制人”,一头钻到傅作义曾设想过的“口袋阵”里来了,这真是让倒霉给催的。

“挑战书”虽然是由德王的名义下的,但“主帅”却是田中——谁是真正的主子,这时候就看出来了。

田中踌躇满志。几年前,不过在暗室里策划了一个“马玉山路事件”,就由少佐升为了中佐,这一家伙要是打胜了,直接升将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上门龙婿叶辰萧初然 萧萧一夕风情叶霏霏萧凌 倚天屠龙飞鹰记 我为纣王之傲啸封神 逍遥双修 重生之毒后惑国 带着读心术重生后医妃她飒爆了 妖妃勾勾缠:邪王,过来玩 随身带着未来空间 神级美女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