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节(2/3)
;宋要权索位,正是可资利用的机会。
他再次向宋哲元发出通牒:冀察两省先“自治”,最迟30日表态。
接到通牒后,宋哲元给老蒋发来一份电报。
这份电报的内容很隐晦,他说现在啊,华北的形势真是复杂,大家也各说各的,有的说要“自决”,有的说要“自治”,我的看法嘛,“因势利导”,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最后,宋哲元让老蒋拿一个“慰民望定民心”的有效办法出来。
大家都不是傻瓜,看完这封电报,全明白了:某人已经准备跟南京政府一刀两断,敲开“自治”之门。**里话外,竟然还有了借日人来胁迫中央的意味。
老蒋岂能看不出来。这第二波浪,看来是无论如何难以化解了。
此时的华北形势,可用三段论进行概括。
第一段:非常危险。
第二段:险恶万分。
第三段:朝不保夕。
一段比一段惊险,再不把何应钦弄到华北去,那里眼看着就再无任何指望了。
在讲道理无用,激将法无效的情况下,老蒋改用迂回侧击的办法,动员林森等元老反复去做何应钦的工作。
看到实在无法推,何应钦只好勉强答应,再赴北上走一遭。
老蒋也知道何应钦此行不易,可这种时候,除了何应钦,谁还有能力,或即算有能力,又愿意去华北干这趟差事呢。
临行前,他对何应钦北上的结果其实已有预感,交待给何应钦处置华北事务的几条原则中,就有这样一条:如果你能站得住脚是最好,倘若不行,就依照西南的样式,建立一个冀察政务委员会(简称“政委会”),让宋哲元做委员长。
反正无论如何,最低限度就是保住平津的领土主权,哪怕是由宋哲元掌控,在此之外,如果“日军仍进占平津”,那就没办法,“只有出于一战”了。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3日,何应钦到达北平。
(657)
2010-05-2420:20:32
不出所料,日方拒绝与何应钦见面,把他晾在那里。驻北平的武官高桥坦甚至让人带话,说何应钦要是留在北平,北方将会发生“严重的困扰”。
何应钦咬咬牙,这是早就可以想见的情况,他现在需要的是和宋哲元一道坐下来研究对日之策。
可是宋哲元却拒不见面,理由是土肥原在逼他搞自治,如果何应钦这两天不自己拿出“应对办法”给他,他就只有“避往他处”了。
其实在何应钦未抵北平之前,宋哲元就曾一本正经地要求老蒋“派大员来平指导”。
但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他假托的一句虚词。
何应钦到达北平的当天,宋哲元正在忙另一件事。
什么事呢,就是派人到保定去给商震“探病”。摸摸这家伙的虚实,是真病了,还是不愿给我宋某人面子,到北平来“开会”。
就在这时候,有人进来报告:何应钦来了,专车已到丰台,离北平没多少路了。
据说宋哲元当时脸色就变了(“闻后勃然变色”),说:他又来干什么?现在北平已经是我的了,莫非想搅我的好事不成。
秦德纯、萧振瀛其时都在座,便提醒宋哲元,应该亲自去接一下,毕竟何应钦是中央派来的一方大员,自己的顶头上司。
宋哲元冷冷地看了他们一眼:我不去,你们谁愿意去谁去。
随后拂袖而走,躲到西山去了(后移颐和园)。
秦萧二人面面相觑。
宋哲元的用意他们不是不明白,如果单纯就29军的利益考虑,把地盘占得多一点,甚至跟中央和老蒋分庭抗礼也许是对的。可是现在身处国难之中,要是做得太出格,只可能是亲者痛,仇者快。
秦萧都是29军高层中的谋略之士,比一般的军人站得高,看得远,所谓谋食亦须谋道,这个道理他们是懂的,而且在与老蒋的几次接触中,他们事实上也接受和赞同对方团结一致,积极备战的想法。
无论如何,后面这个才是大局。
一方面要确保胳膊肘不往外拐,另一方面却又要维护大局,何去何从,真是难煞人也。
秦萧商量的结果,还是决定去见何应钦。
大家开门见山,抱着诚恳的态度坐下来商量一下,看能不能拿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出来。
宋哲元自己躲着不见,却把担任北平城防任务的冯治安派了过来。
见到何应钦后,冯冶安表面必恭必敬,让何应钦放心,称何在北平的安全问题,他可以“完全负责”。
冯治安的这一语调温和的“提醒”,对何应钦来说却如同晴天霹雳。因为那不啻就是一种 裸的威胁,隐含的意思就是北平这里早已是29军的地盘,你的小命就握在我们手里,“安全与否”也得由我们说了算。
何应钦的心情非常沉重,直至晚上见到登门求见的秦德纯和萧振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煌煌箭芒
和男神同居的那些日子
重生初中:国民女神很强悍!
都市的魔王物语
灵境行者
骑砍:汉匈霸主
肥婆种田:山里相公太腹黑
三栖特种兵
华娱之一番为王
御宠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