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节(2/3)
很快就有秘书向老蒋报告,楼下有个人说要见您,而且上班前就在等,估计他要是不见到您,这一天就要撂在这里了。
人家秘书也忙得很,不去给领导写报告,管这闲事干嘛。
嘿嘿,关系呗。
高手就是高手,经过一番七弯八绕,萧振瀛这回把关系通到老蒋的秘书那里去了。
老蒋一听还有这事,有点意思,那就出来看看吧。
一看,又是那个萧振瀛,拔脚就要回去。
萧振瀛马上追上来,对老蒋表示:这一回我只跟您谈三分钟,三分钟谈完,我即刻走人。
老蒋是个很好面子的人,对方这么一说,他倒不好意思不继续听下去了。
在准备这个三分钟陈述之前,萧振瀛很花了一番心思,动了一点脑筋。
为什么第一次见面会导致失败的结局?关键还在于没有把老蒋的心理研究透,没有从他的角度想问题。
那么老蒋现在在想些什么,或者换句话说,中原大战后,他万事无忧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老蒋整天想的就是要“削藩”,将东北、华北这些地方都合并同类项,归入中央的囊中。中原大战,他虽然斗倒了老冯和老阎,使自己在南京政府的权威一时无二,但这并不意味着华北可以真正归其统制了。
东北军的入关,一方面使老蒋最终奠定了胜局,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华北局势更趋复杂化,那就是前者可能因此坐大。
东北从形式上虽说是易帜了,其实中央政府在那里根本难以插足,如果整个华北也由东北军一手掌控,那就又变成了另一个东北。
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想老蒋之所想,急老蒋之所急,谈话才有效果。
(421)
2010-02-0809:03:33
重要的是如何使华北不由东北军一家说了算。
萧振瀛分析说,山西一向都是华北的核心(“得太原者得天下,得太原而尽得地利矣”),只要保证这个地方不被东北军染指,其它事情就好办了。
这个话题,立刻引起了老蒋的兴趣。
那么,你有什么妙计吗?
有。
萧振瀛的计策就是,借助宋哲元这些原西北军将领的力量,再联合晋绥军旧部,就可以抗衡东北军,使其难以进入太原。
三分钟谈话,基本上都是萧振瀛在说,老蒋只听不说话,听完之后也不表态。
说完了吧,那好,我走了。
帝王心术,就算别人真的说到了心坎上,也不能轻易地让对方知晓你的心思。何况面前站着的是萧振瀛这样的小人物。
但表态仍然是必须的,不过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行动。
几天后,不需要萧振瀛再托人求情,老蒋主动召见了他。
老蒋明确告诉他,可以按照他们的请求,让宋哲元在山西运城编一个军出来。
老蒋这关算是过了。可这事还不是老蒋一人能说了算。
当着萧振瀛的面,他也很实在地告诉对方,你得再去找一个人。
谁?
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东北少帅张学良。
华北地面上,只有他点了头(“请派令”),这事才算成。
从老蒋这里拿到路条,萧振瀛就去天津找张学良。
可是天津的事并不比南京那边更乐观,因为有人跑过来插队了。
这个人不是别人,也是老西北军中的知名人物——孙良诚。中原大战溃败后,这位老兄也变成了光杆司令,跑到天津来做寓公了。
做寓公虽然不愁吃穿,可哪有带百万兵风光,孙良诚便也想通过关系到少帅这里来报个名,由自己负责改编晋南西北军。
替孙良诚操办这件事的人叫郑道儒。此君也是能人一个,在老西北军时就办过对外交涉,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还当过经济部部长。但能则能矣,碰到另外一个更能的,郑君就没折了。
在这之前,郑道儒本想先取得张自忠和赵登禹的支持,但事与愿违,这两人都被萧振瀛说服了。他便索性赶回天津,准备直接走张学良的门子。
忙了个昏天黑地,肯定不能为别人做嫁衣裳。萧振瀛抖擞精神,赶紧行动开了。
论名气和地位,孙良诚属于“韩石二孙”四猛中的一员,宋哲元位列老西北军“五虎上将”,可算各有千秋,如今两人境遇又差不多,在编制问题已经通过的情况下,究竟选择谁,全在张学良一念之间。
萧振瀛铆足劲,把他所有能用的关系都给用上了。
我忘记提一句了,萧振瀛本人就是地道的东北人,他的祖上也是从山东逃荒出来闯关东的。
在进入西北军之前,萧振瀛曾在东北军政里面呆过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做的官还不小,后来因为实在看不惯有些达官贵人的做派,才愤然进关找出路的。
他利用这种关系,先找到一个人。此人在张学良手下做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价闪婚:钻石老公小萌妻
上岸记
太古三针
言言知我意
妾意不可违
亲爱的男闺蜜
这木叶异类过于谨慎
天才皇后,驾到!
全能科技巨头
邪皇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