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 session_start(): Unable to clear session lock record in /home/www1/www1/1/17/www.xbqg9.org2025/chapter.php on line 3
Warning : session_start(): Failed to read session data: memcached (path: 127.0.0.1:11211) in /home/www1/www1/1/17/www.xbqg9.org2025/chapter.php on line 3
第二十八章 今文古文经学之争(一)(2/2)_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_新笔趣阁
第二十八章 今文古文经学之争(一)(2/2)
曾炩总算是明白,为何这些人会如此憎恨他了。不过,曾炩对所谓的古经学和今经学的争执又不明白了。大家都是儒家,为什么还要分这些呢? 郑玄解释道:“今经学和古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和‘古’,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家’。” “今家”和“古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成帝时,刘欲发现古《春秋左氏传》,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好恶相同并亲见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以后世口为据的《公羊》、《穀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刘歆又在今诸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经传于学官。但因为在西汉朝廷中,不仅担任教职的太常博士都是今家,就连那些达官显宦也都是通过学今经而得官的,因此,刘歆的要求遭到诸儒博士的反对,未能成功。也因为此,才有派别含义的“古”名称。而“今”则是由于古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之后,到东汉时才出现的名称,它是古经师加给立于学官的经书、经和经师的。 经今古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才。趋近混于一同。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经学之争。时起时伏的今古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经学与古经学,在经书的字体、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等内容上都不相同。今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在东汉,两者之间还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但从纯学术的观点来看,今经有异,古经学中也有异,谁也不能算解释五经的权威,更不能谁得了孔子的真传。 东汉时期,经今古学的争论,其实质问题是谁是经学的正统和如何统一经学的思想。今经学既已立于学官,士子也依赖学习今经入仕,朝臣又通过学习今经而获位,因此古经学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术一旦跟政治利益结合起来,学术问题也就成为政治问题了。正因为此,今经学与古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曾炩的前两世,根本没注意这其中的龌龊,所以他对此毫无所知。这透了,就是研习今经学的士子害怕研习古经学的士子抢了他们的饭碗。毕竟,大汉朝官员的职位是有限的,本来就是僧多粥少,要是再加入古经学一派,他们的竞争自然更是激烈。 经过郑玄的解释,曾炩总算明白了。这就是儒家的“兄弟阋于墙”啊! 本章已完成!
邪神大佬带我闯诸天
花都神医陈轩免费阅读
不灭神皇
我的金钱科技帝国
召唤梦魇
贞观攻略
绝品豪婿宋离
嚣张王爷:呆萌王妃快入怀
尸皇
异界超级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