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大周帝国(2/3)
受了这老僧的吉言之后,不再犹豫,拜谢之后,立刻便动身返回中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奇遇。
据说赵匡胤在返程途中,路过河南商丘的高辛庙,曾入庙内求签问卜,想看看自已的运程究竟如何。第一次求得是刺史,祝祷后求签,不吉。赵匡胤不免有些失望,再求节度使,仍然不吉,心里更是大失所望。只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求宰相、枢密使,然而依旧不吉。
这一来,赵匡胤心灰意冷。起身便走。
但刚走出门又忽然返了回来,横下心求了一回皇帝,结果竹签落地,竟是一个圣茭签。这是一个大吉之签,是一个求什么就来什么,想什么就有什么,无往不利,好的不能再好的上上之签。赵匡胤拿到签后被惊得目瞪口呆。转眼间突然有一股豪情涌上心头,不由仰天哈哈大笑,毫不犹豫地起身踏上了那条冥冥中早已为他注定好了的锦绣前程。
赵匡胤回到中原之后,正好赶上当时还是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奉命出征关中,讨伐李守贞。赵匡胤急忙赶去投奔,便被郭威留在了麾下,但当时并未受到郭威的重用,只是将他收为一名很普通的亲卫士兵。
郭威得胜归来后,赵匡胤因随军之功被补为东西班行首,这也不过就是一个类似于兵头将尾的小官。直到郭威称帝之后,赵匡胤才被一步一步迁升为滑州副指挥使,前途稍显光明,但跟他那次求签问卜的结果还是相差遥远。
然而正所谓乱世机会多,赵匡胤当上滑州副指挥不久,郭威就在朝中免去王峻的宰相和枢密使职务,这样一直受王峻打压的柴荣得以进京任开封尹,执掌大权。
而柴荣又因为此前一直受到王峻压制,羽翼不丰,所以很留心地方人才。就把时任滑州副指挥的赵匡胤调入禁军任马直军使,当做是自己的势力培养。
这对于赵匡胤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不久之后。柴荣就即位当上了皇帝,虽然赵匡胤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升迁,但是他做为新君龙潜时就发现的人才,所处的位置要大大优越于与他同级的军官。
而柴荣刚刚称帝之后,北汉皇帝刘崇就引辽军入寇,并因此引发了那场十分著名的高平之战。在这场大战中。后周方面的第一闪光点非柴荣莫属,而赵匡胤做为禁军中的一名中级将领,能在战役的关键时刻,不畏强敌,不计生死,勇敢地冲入敌阵,他的举动,也给同在战场上的柴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高平这一战结束之后,赵匡胤也理所当然地被柴荣提拔为殿前军都虞侯,终于使他进入了军队的高级指战员行列。
这个话我深表赞同,我有两个同学,一男一女,后来结婚了,男的当了科长,很有实权那种,家里也很有钱,有地位,可那个男同学从来不回家,就在外面花天酒地,你说那女的能幸福吗?我想不能,但是也没准,毕竟人家还过的好好的,究竟怎么想的,我也说不清楚,但就我看,与其这样,还不如嫁一个老实本分的了。
不过真要是那样,没准又会羡慕那些事业有成的人,这种事情真的很难说,幸不幸福都在人的心里。
高平这一战,对于赵匡胤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对于柴荣,它的影响则更加直接。
高平大战的结果,是柴荣完胜。同时柴荣在这一战中,以其英勇过人的表现和所起到的力转乾坤的作用,迅速在全军以至全国范围内,为自己树立起崇高的威望,可以说这样的战果,已经远远超出了他在战前的预期。
然而,当这一场大战结束后,柴荣又不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临阵而逃的樊爱能、何徽,都是郭威留下来的老将,为什么会不等接战就擅自逃跑?为什么又在逃跑后大肆散布自己战败的谣言?是究竟不能打还是不想打?这么做对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好处?
柴荣思考的问题,正是五代每一个统治者都不得不去面对,但又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就是这帮带兵的将领骄悍跋扈,又惟恐天下不乱。就说眼前这场高平大战,樊爱能、何徽等人真是因为惧怕汉军才带兵逃窜的吗?
并不是这样,实际上他们是盼着柴荣能打一场败仗。只要柴荣战败,北汉就会长驱直入,一路杀进中原,到时候天下大乱,而他们手中握有兵权,随时都可以割据一方。
混得不好,还能弄个土皇帝当,一旦时机成熟,说不定就能因势而起,把皇帝宝座抢到手里也不是没有可能,他们打得不就是这个如意算盘嘛!
可是高平大战最终的结果是柴荣完胜,这一下就把樊爱能和何徽搞得非常被动。因为根据他们多年以来临阵而逃的经验,周军既然在兵力上要少于汉军,并且还没等交战就溃散了一部,那怎么还能打得赢呢?可是柴荣偏偏打赢了这一仗,这就使樊、何二人的如意算盘全部落空了,跑又跑不掉,逃也无处可逃。思来想去之后,两人只好将溃众收拾起来,硬着头皮回见柴荣。
柴荣并没有责怪他们,当然也不可能对他们进行表扬,所以根本就没有表态,只是让他们跟着大军一起进了潞州。柴荣没有当场处分他们,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如果论罪的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海贼开始的万界圣骑士
都市神偷成长记
地狱公寓
霸宠:丫头,我认输
新生之破茧
宠妃撩人:摄政王爷欺上门
上门战神
邪皇妖后:盛宠傲世二小姐
军婚,娇妻撩人
一世兵王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