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799章 不敢碰(4/5)

走了二十多万户。

还有两次惨败所带来的伤亡,就是这样,宋朝仅仅五年时光,就增加了一百六十万户,实际王巨想想也无语,至今彼岸去年冬天的统计不过一百五十万户!而且每户的口数可能比宋朝的口数要少。

但这个王巨无奈了。

然而通过这个对比,大家心情还有些沉重的。

这是不断地迁徙以及两次惨败所带来的牺牲,若是没有,如今宋朝人口膨胀到什么地步?

“诸公,也意会到我什么了吧。也不要指望彼岸,陛下,虽然臣无能,大宋许多弊端看到了,却没有智慧去解决,但勉强还算是称职。至少在臣主持下,这些年贫困百姓负担减轻,因此主动愿意前去彼岸的百姓越来越少。这也是一个证明,明活不下去、走投无路的百姓越来越少了。但就是多,彼岸也不愿意接受。”

“因臣建议之下,彼岸将大量金银搬到我朝,以至彼岸经济无比的空虚,甚至彼岸银行里的本金都搬过来了,大家战战兢兢地维护着银行的信誉,并且各商贾又将大量坑矿作坊,一起便卖给先富起的百姓。但因为金银调动得太多,彼岸经济十分困窘,所以臣才提出一个三千万,对我朝有利,但对彼岸不是一件好事,它透支了彼岸未来的贸易。然而是无奈之举,只有这样,才能周转起彼岸的经济。但只有这一回了,下回臣如果这么做,彼岸所有商贾对臣反感,臣就无法对他们施加任何影响了。臣对他们有恩,他们也在报恩,但这个报恩总有一个了时!”

这是半真半假之语了。

但确实从明年起,彼岸再也不会象以前那么大幅度支援了,并且也确实影响了彼岸的发展。

不过这样一呢,能进一步减少大伙的疑心,特别是赵顼的疑心。

“不仅是捐助方面,也包括迁徙百姓方面,彼岸是商贾创出来的天下,他们就是以利为目标,迁徙百姓用意也是为利的,不过现在百姓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对百姓没那么渴望了。再加上朝廷有许多士大夫疑虑重重,他们也不乐意大规模迁徙百姓了。所以这个人口膨胀的危机,越往后越严重。”

大伙脸色同样沉重。

如果包括南方三路,那几乎是两千万户了。

这个一户多少口百姓,后世的砖家往往以一户五口计算,敢情他们以为古代是计划生育的中国呢。

且看这些记载吧。

“蜀民岁增,旷土尽辟,下户才有田三五十亩。或五七亩;而赡一家十数口。一不熟。即转死沟壑”。巴蜀一户十几口人!

“唯借蚕办生事,十口之家养蚕十箔……以此岁计衣食之给,极有准也”。陈旉《农书》指的是四五等贫户,一户以十口人计算。

“三人共一碗灯,通夜纺绩衣鬅鬈,八口同半间屋,煮糒椎米常不足。”穷到这地步了,一户还有八口人。

“(苏颂)在馆中时。雇得一婢。问其家何为?云住曹门外,惟……石莲。问一家几人各何为?云十口皆然,无他业。”一户十口人。

即便经过元蒙催残后的杭州,“都市的户数大略三十万,人口约一百五十万”,一户仍达到了五人(马可波罗游记)。

究竟宋朝一户平均多少口,王巨也不清楚,但通过迁徙的赤贫百姓就能看出来,这些人都穷到了极,甚至还有亲人留在内陆。一户还超过了五口之数。

因此王巨估计宋朝一户能达到六口半人,并且这是最低的。

也就是现在宋朝包括南方三路。以及生蕃与逃户隐户,人口最少在一亿三千万以上,如果往多里估,可能接近一亿五千万之巨!

“越惠民,人口膨胀起来就越厉害,特别是福建路,自从大幅度地将赤贫百姓迁徙走了,再加上贸易的拉动,往往一个四等户也能生养五六个子女。想想真让人艳羡啊,陛下,臣不愁衣食,但至今就这么几个子女……”

赵顼也乐了。

别看王巨生下几个孩子个个成活了,但比起这方面,王巨还真不如赵顼。

其他大臣同样嘿然。

其实这是一个好大的坑哦……

“不过还好,臣侥幸从彼岸带来了几种杂粮,虽然因为臣去了彼岸,导致几十万军民牺牲,以至臣常常被恶梦惊醒,不过有了这几种杂粮,也勉强算是将功折罪了吧。”

这是功,得表,得自夸。

否则以后就会让人埋汰了。

不过王巨表得十分含蓄。

“如果不是兼并,以我朝对农田水利的重视,再加上杂粮,以及新开拓的疆域,最少能容纳三千万户。其实这也是不朽的功勋了,天宝年间,唐朝最巅峰时,那么大的疆域,才容纳了多少户百姓。但有了兼并,情况恐怕就不那么乐观了。”

“不要指望彼岸,”王巨又重重地了一句:“彼岸百姓口数越多,以这些商贾越有利,但为了迁徙百姓,遇到了多方压力,尽管他们捐助了那么多钱帛。加上百姓数量也渐渐多了起来,彼岸商贾对迁徙百姓的动力不足了。”

这也要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在影视世界里降妖除魔 神明狩猎游戏 女特警穿越,带四只萌娃炸翻古代 千面风华 军婚缠绵之爵爷轻点宠 六道犁天 签到三年,我成了全球军神 快穿炮灰逆袭任务 大唐刺客 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