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控诉(3/4)
的**,逼得王巨远走海外,导致两场前所未有的惨败。
可是司马光偏偏当作不知道,刻意断章取义。用此弹劾王巨包庇海商。
第四条又来了。
文彦博仅是一个误判,如此重臣就立即贬斥。好吧,律法必须要公正,那么试问海商们痛打知州周浔,将一些寻找部曲的豪强子弟与奴仆捆绑在大树上敲诈勒索。恫吓宰相孙固,又将李家二郎与手下几个家奴绑架到船上,私刑逼供,为何朝廷置若罔闻?
第五条,自古以来,以德化育人为治国之策,然而朝廷却规劝百姓设法谋利,道德不存,天下百姓皆以利而熙熙攘攘,以后如何治理之?
如果不放在这里。这句话还颇有远见的。
就象王巨的前世,二长老改革,可是百姓思想放不开,下面的官员也弄不明白,因此提出不管是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用此活跃死气沉沉的大环境。
但是经济渐渐活跃了,就要重视道德宣传了。然而因为后面没有注意到这一条,许多人产生了拜金主义,社会风气也向不好的方向扭曲。
可是王巨推出银行司。只是想让国富民富,与道德有毛的关系!
难道有钱了,就一定为富不仁了!
如此,那么朝堂上这些顶级士大夫个个都是有钱的。那个个都是为富不仁了。
张商英以前一直在下面,听说过司马光的厉害。
但没有想到这么厉害,他嘴巴张了张,心想,这个老家伙真能编啊。
第五条,本来宋朝人口稠密无比。然而王巨却劝说百姓弃农从商,兴办作坊,粮食才是国家的根本所在,如果天下百姓一起不种田了,到时候吃什么?
“停停停,”赵顼急了。
同样,不能说司马光说得不对,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但无农则不稳,所以象美国这些发达的国家,那怕粮食每年不得不出口,还对农民实行财政补贴。
但问题是以宋朝可怜的工业基础,能侵占多少耕地哪?
赵顼根本想不到此节的,他想的是其他两个方面,可能是作坊侵占了一些耕田,不过王巨先是推广了棉花,马上又带来那种高产的粮食,那个玉米与红薯的什么,能保存的时间更长一点,要到明年春天才能种植了,但那个土豆因为保管不善,大多开始腐烂,因此切成丁,从王巨回来后就开始育种。并且赵顼还在御花园里抽出一分地,让太监种植观察,现在未到收获的时候,但看上去长势良好。
因此司马光这个弹劾根本是无从说起。
要命的是司马光手中的这个箚子有好几页厚,这才刚刚揭过第一页。
所以赵顼立即打断司马光的弹劾。
王巨就站在最前面,他冲赵顼摇摇头,示意赵顼让司马光继续说下去。
司马光又说下去了。
第六条,本来青苗法与民争利,引起天下人的反对,但那只是小小的青苗贷。如今朝廷为了谋利,居然用若大的银行司与天下百姓争利,这乃是千古未有之事!
第七条,王巨深受两代人君信任,然而胆大妄为,却与大长公主私通,蒙蔽了圣上十几年之久。
怎么又来了?
杀了人,说俺从此以后不杀人了,律法就不制裁了吗?
王巨若在彼岸,这事儿就揭过了,再说就是一提再提,能到彼岸追究王巨责任去?
但回来了,这事儿休想揭过!
第八条,第九条……一共是三十二条。
条条弹劾似是非是。
说没道理吧,似乎也有道理。说有道理吧,似乎又有些儿不对。
但王巨心中对司马光产生了更大的警觉,因为王巨想的就是真正的齐人,当然,这必须对特权阶级进行打压。
这个理论对于司马光来说,可能有些超前,但就被他敏税地抓住,好几条,就是利用这一点对王巨发起进攻。还别说,经他挑唆,有不少大臣在沉思。
无他,这些大臣同样是特权阶级!
但好在王巨提前与赵顼做了沟通,就是昨天下午,王巨下值后,还去了一趟内宫,与赵顼说了许久。不过这一条苏颂就不知道了。
因此这是有备而战,不然让司马光轰上三十二次,王巨同样会吃不消。
司马光终于将这个长长的箚子读完,赵顼看着他们身后的乡绅,问:“你们也是来弹劾王卿,弹劾银行司的?”
实际上这些商人地主们,被带到大庆殿,上面是皇上,左右是宋朝最顶级的大臣们,他们一个个都吓坏掉了。不过到了这时候,怎么办呢,只好说是了。
赵顼道:“不急,朕听闻你们一是来自河南府,一是来自陕州,请自己分成两班站好。”
两拨商贾列好队,赵顼看着陕州的那群商贾,向一个一脸大麻子,长相奇丑的人指了指:“你出来。”
那人走了出来。
“朕问你,你抗议王卿那一条。”
那人哆嗦地说:“就是司马公所说的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庶女谋嫡
BOSS只婚不爱:天价弃妻
从素晴开始的红魔族传说
喋血乡村
倾世毒宠霸天下
神棍的娱乐生活
契子
重生聊斋
剑葬天道
最强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