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75章 茶马古道(2/4)

第二个就是西南诸蛮,实际就是贵州地区的蛮人。宋朝强势时,他们倒向宋朝,大理强势时,他们倒向大理。到了南宋时,段誉已经控制不了大理,宋朝也偏安一隅,许多强大部族自称君王了。但总的来说,这一部分蛮夷对宋朝也没有产生危害,因为在他们的前方隔着真正的夔峡蛮(宋朝的夔峡路包括西南诸蛮,但根本就没有控制,略略控制的地区那就是重庆三峡南部地区的蛮人,这里才是真正的夔峡蛮)、北江蛮、南江蛮、梅山蛮。因此这部分蛮人与刘开所说的也没有多大关系。

第三个群体那则关系到一部厚重的史书。宋朝的马……茶马古道!

北宋的马源比南宋广泛。分成四大部分。

一是契丹马,多是从河东路走私过来。

二则是西夏马,西夏马又分成两部分,一是官市马,关系和好时,两国互开互市,西夏每年向宋朝销售若干马匹,但这部分马大多非西夏马。而是多阻卜与辽国夹山地区运来的契丹马,也就是后来成吉思汗成就的那支无敌大军跨下的蒙古马。

蒙古马能够吃苦耐劳,长途跋涉,所以元蒙用它们征服了半个欧洲。

不过宋夏宋辽之间的冲突,距离都不大长,因此对马的要求不是能长途跋涉,而是要求短距离爆发力强,体格高大,这才能在战场上发挥战马的威力,所以站在宋朝立场。契丹马非是良马。

西夏为何这么做?他们自己将良马保留下来,放在战场上。辽国对宋朝马政实施禁榷,马相对而言很便宜,西夏一不失国内良马数量,二则能从中赚取差价。

二则是私马,这些马那多是真正西夏马了,其中不泛被誉为大宋第一良马的西夏河套马。

第三部分则是秦州那边得到的吐蕃马,在唐朝时,以日月山为界,山西青海湖两边才是良马,山东则多是矮小的川马。随着游牧过渡,青海湖两岸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了,于是吐蕃各族全部迁移到山东,也就是河湟地区。这些良马同样带了过来,相互杂交,成了后世有名的三河马雏形。这种马也不错。

此外就是回鹘马,西夏未得到河西走廊之前,宋朝也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购买,或进贡回赐等形式,得到不少回鹘马种。不过后来西夏占据了河西走廊后,南丝绸之路道路崎岖难行,多是盐碱地戈壁滩,因此得到的回鹘马数量就渐渐减少了。

第四部分则是川马,不是宋辖内四川汉人养的马,而是茂州到黎州这一川西地带,他们饲养的则多是真正矮小的川马,后来康熙灭吴三桂用的这种马,虽然矮小,爆发力也不强,不过它能吃苦耐劳,特别是能在山道上奔驰,当然,放在北方战场,这个马就一无是处了。

不过马的宋朝对马的需要数量太大了,仅是这一地区饲养的马匹数量,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许多有远进的黎州蛮便从大理那边购买战马,贩运到宋朝赚取差价。

然而大理的马则同样是矮小的滇马,售价不高,于是茶马古道从北宋时就隐约地产生,从大理西北部开始,一直沿伸到青海南部地区,南面则达到西藏内腹,甚至延伸到印度,一个以马为主体的庞大商道渐渐产生。

不过北宋马源广泛,对这条马道数量要求不大,直到南宋时,几乎全部依赖这条马道了。那时茶马古道才正式繁荣起来,一直到明朝,不过那时茶马古道已经不仅是贩马之道,而是一条真正重要的商业道路。

这里过来的则是真正的藏马,比较高大,宋人也比较喜欢。

因为这条马道,就涉及到两国交界的第三个蛮部,或者说蕃部,黎州蛮,实际这部蛮人对宋朝十分友好,尽管他们是川西藏人的祖先,但在宋朝南方周边各个蛮部当中,他们是最为省事的一个群体。

不过大理将他们马源控制住了,没办法,只好也向大理称臣进贡。

这是第三种蛮或蕃,还是与刘开所说的无关。

然而还有两种蛮人,一是叙州蛮,宜宾南部地区的蛮人,二是泸州蛮,泸州长江南部的蛮人。两部蛮人,叙州蛮不喜生产耕种,多是畜牧业,泸州蛮开始有了高度的农耕文明。相同之处便是也养马,然后将马卖给宋朝,另外就是将宋朝的物产运向乌蛮,再将乌蛮的物产运到宋朝,谋取其中的差价。同时两部皆很不老实,时常抄掠宋境百姓。熊本用兵后,泸州蛮情况稍稍改观,不过叙州蛮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也不一定完全是大理支持的缘故,不过大理肯定要负一部分责任,最少乌蛮要负一些责任。

刘开指的就是这两部蛮人。

如果大理成了宋朝真正臣属国。一南一北施压。虽然不能完全使这一地区改观。但肯定会改观许多。

若仅仅是逼大理称臣,这条理由充足了。

而且对于段氏来说,叙州蛮与泸州蛮管他们屁事,至少这样一来,一是杜绝了王巨可能的大军入侵,二是说不定他们真能替段氏铲除高家,不让段氏做大理的傀儡王。

因此段正明后悔莫迭。

“世子,你这回明白我为何如此竭力搓合成这门亲事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开局点满传球天赋,梅西惊呆了 大欢喜佛 老爸让我从十个女神中选一个结婚 窝棚 空岛独行 科技图书馆 鬼眼契约 都市之至尊霸主 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 翡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