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八章 不可传(2/3)
,大量寒门子弟涌进,减少社会矛盾,同时大量寒门子弟涌进官场,豪门权贵却不能参加科举,那么一代又一代官员不断地更替着,就很难产生世袭的高门。
但自宋真宗后,渐渐坏了规矩,大批官员正大光明地派子弟参加科举,科举落第,还能混一个门荫。于是各种各样的官宦世家就产生了,权利、财富、土地渐渐往少数人身上集中。
那么国家矛盾还不会激化吗?
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为什么王安石变法失败?
不仅是高官,实际南方派系高官不少了。毕竟科举南方的进士比北方的多。不过因为恩荫制度。基础官员仍然不及北方人,北方官员才是上上下下最强大的力量。他们岂会不维护北方的利益?
也就是说今天时弊的危害关健是两条。
一条就是这个瘸腿的军事制度,导致积弱,产生大量冗兵。
第二条就是世袭!
产生了冗官,兼并,隐田,税务不良!
“陛下心中清楚就行了,切不能说。否则整个宋朝都动荡了。现在不是太宗之时,国家草创不久,各方势力没有形成。但现在各方势力已形成了,即便太宗太祖复生,面对这种形势,也不敢动这个世袭之。所以臣的那几个策子,将荫补官员放在了最后。”
“朕清楚了,难怪你们两人鬼鬼祟祟的。”赵顼勉强一笑道。
“此事重大,臣等不敢说。”
“朕知道了,此事是重大。最好你们以后也少议论。”
“喏。”
不过总的来说,吕惠卿捞的好处更大。赵顼对吕惠卿印象更深刻了。至于王巨,他的花团够多了,没必要再添这一朵。
“王巨,那本书修得如此?”
“陛下,你过来。”
吕惠卿自觉,立即徐徐退下,赵顼欣赏地看了他一眼。王巨心中悲愤地想,都是智高一百八的牛人哪。
没有机会,一有机会,立即就被这些猛哥抓住。
算了,反正自己也阻止不了此人的个位,不如结个善缘。
王巨打开他修的书。
“又是这种文字?”
“臣在前面做了解说。”
实际就是将这本里的算术题公式化,数字化。比如有一题,假令太史造仰观台,上广袤少,上下广差二丈,上下袤差四丈,高多上广一十一丈。甲县差一千四百一十八人,乙县差三千二百二十二人,夏程人功常积七十五尺,限五日役台毕。羡道从台南面起,上广多下广一丈二尺,少袤一百四尺,高袤四丈。甲县一十三乡,乙县四十三乡,每乡别均赋常积六千三百尺,限一日役羡道毕。二县差到人共造仰望台,二县乡人共造羡道,皆从选给甲县,以次与乙县。台自基下给高,道自初登给袤。问台道广、高、袤及县别给高、广、袤,各几何?
袤,长度,广,宽度。
后面一堆算法解释,什么高幂,大幂,中幂,小幂,廉法,增损,截高,广差,整整一千多言。
就是王巨盯着它,还要看好半天才看懂。
实际就是三次方的公式,一道并不是太难的数学题,相当于初二的水准吧。几道数学公式就解决了。
王巨翻开一题,对着上面的解说,一一讲解。
“这样啊,似乎比你的那些题目容易。”
王巨摸了摸脑袋,这好比吗?
然后说道:“陛下,不用多久,臣那本数学书出来,陛下就能看懂了。”
“恩,”赵顼没有太在意,尽管数学有用,但在他心中仍是小道。这也不是他要来的正事,看到四下无人,他从袖间滑出一道奏章,说道:“这是韩琦上来的书奏。”
王巨打开一看,上面写道:
臣不知朝廷措事本末,更不知来投蕃族得壮兵几人,种谔领熟户又有多少。不过臣想他不令大帅知委,必无合用钱帛粮草随行(指没有经陆诜同意,种谔不可能带着粮食钱帛去绥州),那么种谔到西界内,用何施设?
且横山一带蕃部,自延州东部到环庆原绵亘数百里,未必所有大族酋豪都背叛西夏而投我朝。种谔只是一边寨小臣,不容朝廷逐路帅臣通谋协心营置,等其横山众族皆有顺汉之心,然后才能逐路兵将、夫力、钱帛、粮草、版具之类百事毕备,数日齐发,方为得计。
今当陕西连岁旱灭,兼闻沿途弓箭手蕃部秋粮不收,荞麦又为早霜所害,比户正此疲困,谔乃引数族投来人户,深入西界,欲成大事。朝廷若不深谋远虑,欲因其狂易邀功,擅兴不受节制之举,遂令各种应接彼界亡殃之人,为何?
朝廷又不曾与各路帅臣预谋(赵顼复种谔官,台谏反对,赵顼替种谔掩饰,说是自己下的密旨同意种谔这样做的),及新经优赏之后,灭旱民困之时,未有大段粮食钱帛兵力战具,及开展兴修城寨,控扼要害,捍卫投汉蕃族等次第之举。
又,鄜延、环庆、秦凤三路帅臣皆是权官,转运使例亦新差,势力不加(指不管是不是密旨,薛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败神话
重生之符气冲天
夺心权少别惹我
时光不负已微凉
文娱:影帝从学开飞机开始
春不渡长安
女神的贴身护卫陈扬苏晴
快穿者红包群
七零大厂美人,改造反派崽暴富
婚礼上,老婆表白她的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