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五六章 世袭(2/3)


因此快要亡国的迁都也不能算,那是一种无奈。例如东晋与南宋。

还有一种为权臣把持朝政的迁都也不能算,如曹操将东汉都城迁到许昌。

真正的迁都有好几次,比如孝文帝的迁都,他的目标就是汉化。没办法,那时的汉人还有着汉朝的骄傲,冉天王就不说了,各大汉人豪门同样瞧不起这些鲜卑人。不汉化,不融入到汉人体系中,北魏就无法统治中原。

应当来说。他做成功了一半吧。最不成功的就是元朝。几十年。回大草原了。最成功的是满清。

后来的明朝。

朱棣迁都用意也不是天子御国门,他不迁都,呆在南京不行哪,能坐稳那个位子吗?于是将首都迁到了北京,这才是真相。但后人扯得远了,有人说迁得好,天子御国门,多威风啦。有人说迁得不好。北京一破,明朝灭亡了。中国没有了。

为什么说中国没有了,不错,满清疆域更大,因此袁老师再三贬明扬清,然而再认真去想,明朝虽然不及宋朝开明,但也不完全闭关自锁,包括西洋来的火器,立即学习。包括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不仅学习西洋传来的科学。自己还投身于天主教,将学来的东西编写成书印刷,让天下人学习。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即便与西洋会有些差距,但应当不会太大吧。

因此中国的拐弯点就是这个北京。

但与天子御国门有多少关系呢?真相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北京不是满清攻破的,而是李自成攻破的。并且李自成造反,将中原防御工事与军事扫荡一空,由是明朝连一个回旋余地也没有了。否则那么多皇子皇孙,选一个代理人,当真那么困难?那么以满清的兵力,节节受阻,能打到哪儿?

另外就是武则天这次迁都。

她的迁都乃是做皇帝,在长安是做不成皇帝的,哪里是关陇门阀所在地。

以及一次未成功的迁都。

赵匡胤临死的那一年,视察洛阳,并且洛阳城墙一起由赵德芳的岳父焦继勋修好了,还修了一些河渠,也就是迁都一事都安排得差不多了。但在这时候遭到赵匡义的反对。

由是传出一番话,赵匡胤说开封无险可守,想要宋朝长久,王都一是长安,回旋余地太大了,就算北方游牧民族攻破中原,洛阳,再拿下潼关、长安,宋朝各方面早准备好了防御,那么局面再坏,也不过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次之洛阳。洛阳不及长安之险,但前面好歹还有一个虎牢关!

这里还有一个背景,当年的开封远不及现在的开封,虽是好几个分裂王朝的首都,虽然在后周繁荣起来,但不过那么一回事罢了。因此就是迁都长安,压力也不会那么大。

赵匡义却说了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险。

似乎有理似乎无理,如果每一朝代能真正做到德被天下,就是迁都北京又有何妨?但可能吗?

最后赵匡胤没有作声,然而也没有迁成首都。

实际这里面的背景不是这两句对话,赵匡胤迁都,乃是赵匡义在开封经营多年,让赵匡胤担心了。赵匡义之所以成功,乃是一迁都,涉及到的利益太大了。特别是后来所谓的“朔党”,王都一动,他们家离首都就远了,离首都越远,后人进入政治圈就越难。那么他们甘不甘心?

于是赵匡胤选择了最小的代价去洗劫赵二的势力,那就是扶持赵三上台,然而赵三还没有上台,那个雪夜,一把玉斧的影子,让宋朝从此产生质的转变。

赵大死与不死,宋朝命运肯定是截然不同的,至少两次北伐不会败得那么惨。

王巨又看着书上那段武则天迁都的记录。

这招很狠很具体。

国家种种危机,主要就是集中在朔党这个既得利益上。

一旦将首都迁到长安,离朔党势力范围远者两千多里,近者也有一千多里,不用十年二十年,朔党势力也就渐渐淡化了。顶多变成明朝南京那样的遗老,虽在当地有影响,但不至于操给国政的走向。

不过太难了。

赵匡胤想迁都时,西北西夏还未崛起,现在想要迁都,必须灭掉西夏。

想要迁都,必须重修到达长安的种种水利,甚至因为水土极度恶化,必须要强行开挖三门峡,拨掉那根砥柱。

这还不算最难的,最难的依然回到了原点,那就是一旦迁都,朔党势力会掀起怎么样的反扑?现在想找理由太简单了,那不是江山在德不在险,比如水利,比如这么多百姓的安置,比较会花费多少钱帛。

所以包括范仲淹提出迁都洛阳,都在反对声中失败。

范仲淹道理很简单啊,迁都长安,那个困难太多了,三门峡这一关就绕不过去,再到渭水这一关又绕不过去。随后还有关中的水土破坏又绕不过去。西夏人之逼更绕不过去。

但在洛阳没有这个问题,将洛水修一修,运输就不会那么太困难了。

然后再将虎牢关修起来。

有了山河之险,国家就不需要那么多禁兵拱卫京城了。

看看现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红尘日记 将军夫人在上 红色官途 和爱豆一起旅行的日子 联盟之梦男归来 商女重生之富甲天下 敬我为神明 乱世遇佳人 丹道神帝 明月度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