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八百五十三章 承包鱼塘的招数(2/4)



“不远,往西走20公里就到了。”

肖旺琪说:“书记,那里也顺路,我们过去吧。”

“好,去看看。”

徐正良说:“老板,那我就通知安排中饭了。”

午阳说:“不要特意搞什么,最好就是农家小菜。”

徐正良说:“这季节白菜苔都快没有了,就是莴笋、藠头当家了。我看看能不能让人去找点水芹菜、野葱。”

边走就边打电话,回到汽车旁。就联系好了。汽车在公路上飞驰。两旁是一座座小山包。一片片农田,一栋栋农家小楼。那种土坯砖、盖小青瓦的房子,已经很少见了,让外人看起来觉得这里很富庶。其实车上的3个人都知道,这里的大部分人,都还没有脱贫,还在为温饱而劳作。午阳想,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这里达到小康水准,就算是对得起这一方的百姓了。这里的人民是勤劳的,土地也不是太贫瘠,只要把水利设施修好了,再经过正确的引导,增强村民对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奔小康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公路翻过一座高山,到了一大片鱼塘中间,徐正良靠路边停了车,带着两人往塘基中间的一栋平房走。

“四哥。我们到了。”徐正良在门外喊。

一个穿着带毛领短大衣的汉子出来,笑着跟他们打招呼。“是黎书记、肖秘书吧,快屋里请坐。”

屋里只有一张没了油漆的八仙桌,四条板凳,还有就是八仙桌下面一个木炭火盆,屋里一股浓浓的木炭味。午阳不经意间看到八仙桌和板凳都笼罩着紫气,知道是老物件,对自己有这个能力感到很纠结了。看到了不想买,心里是肯定放不下的,如果看中了的都买,那博物馆不知道得建多大了。算了,还是不去想了。

徐老四说:“领导,对不起啊,这里条件太差了。这里是原来渔场的场部,也就剩下一些空房子了。”

肖旺琦问:“徐老板,这里的渔场,是国有的还是集体的?对了,现在说这个你可能搞不清楚,你说是跟谁租吧?”

徐老四说:“是跟市里的畜牧水产局租呢。这里的情况,我也搞不太清楚,我去找厨房的老师傅来吧。”

午阳说:“不用找了,我们过去就是了。”

来到厨房,看到一个70来岁的老人在剖黄鳝,将黄鳝的脊柱骨剔掉,再切成一段一段的。午阳看到旁边的木桶里,还有两条鲇鱼,皮色黄黄的,是本地的土鲇鱼了。“老师傅,这鲇鱼的肚子鼓鼓的,是有很多鱼籽吧?”

“对,很快就要产籽了,这种鱼籽最好吃了。”

午阳说:“吃了多可惜呀,一条母鱼能生产几百条小鱼呢。”

老人说:“到了这里就不可惜了,你知道这些鱼塘里面,有多少鲇鱼吗?告诉你吧,现在这些鱼塘里面,只剩下鲫鱼、鲇鱼、黑鱼这些野鱼了,一口鱼塘里面,随便有几千斤。每年来钓鱼的人,都要钓走上万斤呢。”

肖旺琦说:“老人家,这里的情况是什么样子?”

老人手不停,嘴里也继续在讲,“这里叫石潭坝,从老辈人就没有看到过水潭,也没有看到过坝,就一直是这样的鱼塘。我小时候这些鱼塘都是我家里的,我就是在鱼塘边大的。”

午阳笑笑说:“老人家,您家里这么多鱼塘,解放后肯定划成地主了吧?”

老人说:“最兴盛的时候,除了这3000亩鱼塘,还有稻田7800亩呢。可没有留到解放,家里就败了。我记得是日本投降的第二年,家里就分家了,我父亲他们堂兄弟36房,每人只留了一亩稻田,鱼塘只我爷爷辈的几个留了几口。”

肖旺琦笑道:“败了家倒反是好事,免得挨批斗了。”

老人笑笑说:“还是差一点被划为地主了呢。当时在我们这地方,一家有上万亩田地的,找不出第二家呢。一些过去给我家里做工打短工的,都要将我家里划为地主,可工作队不同意。”

午阳说:“按政策,你们都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最多划富农,地主是够不上的。”

老人说:“要说够也够得上。我舅舅家里,辛辛苦苦买了几十亩田,一家人都参加劳动,冬天吃干菜,盐都舍不得放的,还不是划为地主了呀。我家里是有关系,那时候叫靠山。我几个堂叔在渌江里驾船,那年三五九旅南下过江,我家里的船帮他们过渡,还送了一千大洋给他们。虽然收了借条,但当时就讲好了。不要他们还的。后来收大洋的那个官。南下在我们地区当专员。我叔去找他,他开口就说,你们家是为革命立了功的,就划为贫农吧。就这样,几十年我们家平平安安的,后代考、参军、入党,从来没有受到影响。”

肖旺琦说:“别说那时你们家已经败落了,就是没有。对开明士绅也是有政策的。”

午阳说:“你们这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啊。”

徐老四说:“李大哥家是祖传的麻衣相法,看得很准的。”

徐老四的话,等于是否定了肖旺琦和午阳的说法,徐正良赶紧岔开话题,“四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认亲侯府被晾,真千金转身就走 赐天下 晨曦之辉 大明锦衣 重生之实业大亨 阿克萌德 主神的异域次元 龙先生余生请多关照 最后一个道士(完整无错) 丧夫后,我继承了亿万遗产